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泥土芬芳都是情

2020-1-16 10:0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4848| 评论: 0|原作者: 通讯员 张其勤|来自: 阜阳日报

  ——观肖伯红《我的扶贫日志》水墨人物作品
  
  阜阳市美协副主席肖伯红,给人的印象是实在与安静,一如他的作品。在浓与淡的水墨中,不显张扬,尽是耐读。越是深入品读他的作品,越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给人留下的思考也越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肖伯红,曾在颍东区文联工作过。2018年由于工作需要,到颍东区枣庄镇蒋楼村担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在工作中,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最朴实的笑容,听最爽朗的笑声,唱最天真的童谣,深刻体会到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建设美丽乡村政策引领下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精神风貌也发生着巨大转变。特别是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后,更多的是精神需求的增加。如今农村的小公园、小广场建设,美化了生活环境,丰富了农民生活。图书馆阅览室等项目的建设,让农民开阔眼界,从促狭的空间走到外面广阔天地,思想也随即产生了质的跨越。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农民身上,也触动了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肖伯红。
  
  在村子里扶贫,白天繁忙。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遥望满天星斗,聆听着各类虫鸣,肖伯红常想,为何不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这些贫困户呢,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令人印象深刻。于是,他开始带着艺术家的视角走近贫困户,去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去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肖伯红所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那些人和事深深打动你,才会触动创作的灵感,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感染自己打动别人的心灵。
  
  有了创作的想法后,肖伯红打算创作三部曲,一是农民工系列,二是精准扶贫系列,三是可爱家乡人系列。
  
  阜阳是人口大市,在外务工人员达300多万,是全国四大务工人员输出地之一。这些务工人员是中国当代农民工的代表,用画笔描绘他们,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作品《跨过斑马线》《城市有梦想》,既是农民走进城市的现实场景,也是农民思想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过彷徨和徘徊,但绝不缺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品《回家》,是农民工过年回家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许多农民工开始回乡就业创业,带回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农村过去落后的现状。《回家》彰显的是亲人团聚,更是农民工对农村的回归与反哺,这才是深层次意义上的回家。
  
  在扶贫系列中,肖伯红创作了《放羊老人》《喂鸡》《喷洒农药》《玉米丰收了》《铁牛大哥的幸福生活》等,均围绕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从作品中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能看到一个个可爱可敬的农民形象。
  
  农村农民的变化,离不开许多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走访》系列作品里,既有他们阳光的笑容,也有他们工作的艰辛。这些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是值得被时代记录的人。
  
  在田间地头,肖伯红不光指导农民脱贫致富,还把艺术创作带到了一线。他在创作可爱家乡人系列时,对一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他去走访一个贫困户,当他来到这家门前时,映入眼帘的是门头上还没有褪色的春联“福”字,两位老人一站一坐,正等着扶贫干部的到来。老人说了自家的情况,对党和政府表示感谢。肖伯红听了记了很多,等晚上躺在床上时,白天温暖的画面让他十分兴奋,随即起身用水墨丹青迅速创作出了《福临门》。画上老人满脸沧桑,但幸福也洋溢其中。
  
  人们常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全国文联系统深入开展“崇德尚艺、潜心耕耘,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主题实践活动中,肖伯红走出了扶贫、创作两不误的道路。2019年11月26日,由安徽省美协、阜阳市文联主办,颍东区文联承办的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基金扶持项目“我的扶贫日志——肖伯红水墨人物创作成果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行。近40幅作品集中展示了这几年来他的创作成果,这是对肖伯红在基层一线创作接地气作品的肯定,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在画展的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给予肖伯红高度评价,他说,画家在脱贫攻坚一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的作品紧跟时代脚步,贴近实际,主题鲜明。“文艺界在扶贫工作中没有缺席,我们走到了第一线,并利用自己的专长,表现了出来,肖伯红就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画家代表。”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绝非偶然,在艺术道路上能够安下心,静下来,沉下去,坐得住,画得出,方能成器,愿肖伯红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