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颍州大鼓市级非遗传人宋会地: 努力让这门艺术“重获新生”

2021-3-2 09:5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755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周姗姗|来自: 颍州晚报

你知道颍州大鼓吗?在颍州区王店镇有个文化广场,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经常摆上一个大鼓,在台上声情并茂地唱上几段。老人叫宋会地,联合几人出资建文化广场,将颍州大鼓发扬光大。

  人物:
  
  宋会地,59岁,2018年被评为颍州好人,2019年获评颍州大鼓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记者:颍州大鼓是民俗性很强的艺术,您是如何开始学习的?
  
  宋会地:在小的时候,生产队经常请大鼓书艺人来说书,那种鼓点、唱腔让我着迷。17岁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开始跟着王店镇大鼓艺人张立显学习。因为我嗓音条件好,加上学习刻苦,边学边跟着师傅赶集表演,很快就能独立表演杨家将等经典曲目。
  
  记者:颍州大鼓的表演有什么特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
  
  宋会地:这门艺术起源于淮北大鼓,上世纪60年代逐渐在颍州出现,走红于上世纪80年代 。颍州大鼓唱腔洪亮,腔音随情感变化起伏,对说唱者的临场发挥能力要求很高。优秀的说唱者能通过情绪的拿捏,把台下观众唱笑或唱哭。用颍州方言演唱,有说有唱声情并茂。上世纪80年代,最红火的时候一场表演有几百人看,一晚上可以收入4块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颍州大鼓遭遇到了“寒流”,听书人越来越少,我也失业了,但我对颍州大鼓的喜爱从来没有变。如今,政府对民间艺术越来越重视,经常组织各种演出,让这门艺术又“活”了起来。2016年,我成为颍州大鼓传承人,这是对我近40年来执着的肯定。如今,我将表演融于时代,题材涉及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惠民政策等。
  
  记者:作为颍州大鼓非遗传承人,您是如何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的?
  
  宋会地:只要有人学,这门艺术就不会失传。我家有本册子,里面是师傅当年的口口相传,还有我几十年的表演经验。前几年演出时,我有幸收了两名对颍州大鼓很感兴趣的徒弟,如今,他们已经能独立表演了。2016年,我和村里几个人共同出资28万元,建起双营村新宋营文化广场,平时我们会在那里表演,让颍州大鼓发扬光大。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