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英雄的故事,她讲了3万遍

2021-6-25 08:0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801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这是一片安宁的净土,无论是月牙池、大枣树,还是青松翠柏、林间小道,邵琦都熟悉得宛若家人。
  
  从1999年至今,邵琦已经在“四九”起义纪念馆工作了22年。相比馆中的花草树木,更让邵琦熟稔于心的,便是长眠于此的80余位先烈。作为纪念馆的负责人,邵琦反复向来访市民讲解英雄的故事,迄今已讲述了3万余遍。
  
  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相对于往年,邵琦今年的工作格外忙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位于颍泉区行流镇的“四九”起义纪念馆,不出意外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打卡地”,每天前来瞻仰的市民络绎不绝。尤其是今年4月9日前后,纪念馆接待的单位每天有三四十家,最多的时候,瞻仰的队伍从纪念碑前延绵至几里地外的大桥处。
  
  “我们人手有限,有的市民为了听讲解,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邵琦说,据粗略统计,从今年2月份算起,迄今已经接待了400多家单位和团体,5万余名市民。
  
  邵琦是“四九”起义纪念馆馆长,同时担负着义务讲解员的职责。除她之外,馆内还有3名解说员,近期又招募了10名志愿者讲解员,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需要。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阜城不少中小学组织学生到“四九”起义纪念馆研学。邵琦说:“每到那个时候,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虽然辛苦,但看着孩子们认真而期待的眼神,讲解员们总是鼓足劲儿,忘记疲劳,因为从孩子们崇敬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先烈革命精神的传承。”
  
  先烈遗物背后的历史往事
  
  步入“四九”起义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门处的一座大口径加农炮、一辆59式坦克和一台装甲运输车。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退役的装备,于2019年赠予纪念馆。邵琦说,将来军事装备实物展品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陈列馆右侧的小广场上已经开辟出一块空地,用来陈列歼击机等实物装备。
  
  破旧的机枪,生锈的长矛,几乎看不出模样的手枪,与室外的实物装备形成鲜明对比。走进纪念馆,在第三陈列室中,摆设了一条约两米长的筒状圆柱体,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凸凹不平。“这就是先烈们在起义时使用的土炮,算是当时的‘先进武器’。”邵琦说,在93年前,起义者们就是使用这样的装备,在敌我悬殊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杀,最终起义遭遇了失败。
  
  一封封被岁月染黄的信件、家书,字里行间传递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一件件看不出颜色的陈衣旧衫、褴褛红巾,无声讲述着先烈们舍生取义的大仁大勇;魏野畴、周传鼎、周传业、乔锦卿、张子珍……一个个年轻而坚定的面孔,化为那个漆黑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绽放出的光芒虽然短暂,却足以光照大地、彪炳千古。
  
  反复讲述3万遍的英雄史诗
  
  从1999年被调到纪念馆工作算起,邵琦至今已经是第22个年头,“四九”起义那一夜的前后详情,早已了然于胸。
  
  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被打乱的起义节奏,敌军的疯狂反扑,转移临泉老集时不幸遇难的魏野畴,陈列馆前两棵被分别命名为“初心”和“传承”的母子枣树,那段用革命鲜血写就的英雄史诗,就像烙印在邵琦脑海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张口就来。
  
  从参加工作迄今,除了节假日和闭馆日,邵琦每天瞻仰先烈的遗物,清洁擦拭纪念碑,只要一闭上眼睛,英雄的生平过往便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她还不停地向来访群众讲述英雄的故事,平均每天5场,粗略估计已经反复讲述了3万余遍,“每次讲述,都难免阵阵哽咽”。
  
  “我们站立的位置,便是93年前李端甫率领的5万余名农民赤卫队总部,建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的所在,是安徽省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邵琦说,馆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无不蕴藏着先烈的血脉,寓意着英雄的伟大,无声地向人们讲述那段血染的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邵琦说,对英烈最好的纪念是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今后工作中,将继续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让更多人接受党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