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做香包一针一线都是情 端午节到了,除了市场上热销的粽子、鸭蛋等传统节庆食品,香包等手工饰品也很受欢迎。一起来听听两位多年制作端午节饰品的艺人,讲述各自与手工饰品的故事。 每年端午前半个月,是张安民最忙碌的时候。他每天清晨推着三轮车来到古商城内,随便找一处角落停下。不用刻意吆喝,不时就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停下,色彩鲜艳的香包很快便被挑选一空。记者看到,这些香包造型各异,除了传统香包外,还有仙桃、鲤鱼等多种造型。香包里填充了雄黄等多种中药材,可以起到驱蚊等作用。 与香包相伴的快乐童年 张安民今年64岁,与香包相伴已有数十年。 张安民的祖上是有名的制衣裁缝。在他的记忆中,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父亲、母亲都非常擅长各种手工技艺,包括剪纸、绘画、制香包、做裁缝等。尤其是制作香包,据家里人说,至少可以追溯到太爷爷那一辈。 他儿时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父母上街卖香包的那几天。大人把香包制作好了,用一根竹竿挑着上街卖,他就跟在后面,看街坊心满意足地买走香包,自己一年的学费也跟着有了着落。有时候卖得比较好,父母一高兴,还会给他买点小零嘴吃。 张安民也会跟着大人做着玩。家里做衣服剩下的碎布线头,都成了他学做香包的材料。 重拾制作香包手艺 1997年,张安民离开企业自谋生路。为了全家生活,他决定重新拾制作香包的手艺。 他蹬着三轮车,满载着亲手制作的香包在街头叫卖。精巧别致、寓意平安的香包很受欢迎,当天制作的100多个香包很快被抢购一空。这让张安民的信心大增,他又增购了材料,将自家的一间屋子专门作为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剪纸和香包制作中。 这些年来,除了端午节前期在街头卖香包,张安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外的游子。很多外出探亲的老阜阳人,总是找上门来定制香包,赠送给在外的子孙。 希望手艺得到传承 随着年龄增长,张安民如今制作香包的速度大大减缓,从年轻时一天制作四五十个,到现在20多个。他说,现在手工香包受到机绣香包冲击影响,市场销路大不如前。 让张安民有些遗憾的是,虽然自己兄弟姊妹个个擅长香包剪纸,但子女这一代感兴趣的却不多。 而让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参加社区里的各种活动,比如教居民做香包、为小学生上手工课等。他希望更多人喜欢上手工香包,让这门手工艺术得到传承。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