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习俗,不止吃粽子挂艾草

2020-6-28 09:3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2901|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李一晴|来自: 颍州晚报

    
市民选购艾草 记者 王彪 摄

 阜城福和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 通讯员 申治海 摄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吃粽子、插艾草、挂香包等,以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安康。
  
  阜阳人的端午有哪些共同的习俗?又有哪些不同呢?
  
  全市 包粽子、挂艾草
  
  在阜阳,包粽子、挂艾草是共同的习俗。
  
  有民谣说:五月五,包好粽子过端午。与全国各地一样,粽子是阜阳人端午节餐桌上的主角。从形状上说,其他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等,而阜阳主要是三个角的粽,也有地方包四个角的。在阜阳,端午节前后是芦苇叶最茂盛的时候,柔韧度恰到好处,正好用来包粽子。不同于南方的咸肉粽,阜阳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蜜枣,为了增加甜度,吃的时候还会蘸白糖。
  
  家住颍州区沙河路的退休老人何大娘,每年端午节都亲手包粽子。端午节前一天,何大娘把泡着糯米、蜜枣、粽叶的三个大盆搬到院子里,扯三片粽叶,挽成锥形,往里面塞一小把糯米,在中间放进一颗蜜枣后,再用糯米填满,最后再舀一勺粽叶水灌灌缝。在何大娘双手的一扯一扭之间,粽叶就裹住了糯米,再咬住一根白线,一只手握住粽子,一只手在外圈缠几圈,包粽子就算完成了。
  
  除了包粽子,阜阳最普遍的端午习俗就是各家各户挂艾草。人们把艾草插在大门两边、窗户上,以阻挡病邪进入家中。等艾草干了收藏起来,以后再拿出来用。
  
  还有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颍上 手工做香包、串蒜绳
  
  “到了端午,就会制作香包。用各种颜色的边角布料缝制小布囊,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有的做成桃子、柿子、南瓜、辣椒或蛇、蟾蜍等形状,还有可爱的扳脚娃娃造型。”颍上市民姜女士回忆,把晒干了的香草叶子装进小布囊,提神醒脑,还能防止蚊叮虫咬。“后来,自己做香包的少了。香包的内容物几经变化,制作也日趋精致。端午节前在街上碰到卖香包的,我都要买一些,更有节日仪式感。”
  
  颍上还有个端午习俗——串蒜绳。大妈们提前备一些圆圆的蒜头,再到邻居家找些做衣服剩下的花布剪成布条,和些面糊,将花布粘在蒜头上,做成桃子,再用五彩丝线拧成一股绳,挂在小孩脖子上。“脖子上挂一串,出门跟小伙伴们炫耀。”姜女士说,串蒜绳要一直戴着,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再把绳子摘下来,扔在远处的雨水洼里,寓意着所有的不好都随水漂走,事事如意。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天不亮,去地里割艾草和益母草。“传说天不亮时割的才有用,大家之前都踩好了点,起来晚了连个叶子都割不到。割完了再找个干净的地方把叶子晒干,用作蒸浴去风。
  
  阜南 咸鸭蛋必不可少
  
  多年来,在阜南县方集、公桥、地城一带,当地百姓把“五月端午”说成“五月当午”(音)。端午节正值麦收,说成“五月当午”,或许是说这个节日耽误农忙的意思。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庄稼人收割麦子都是靠人工。端午节前后正值麦收,农人们没有闲空,节日只能简单过。但无论多忙,这一天送到麦地的饭菜中肯定有咸鸭蛋。
  
  那个年代,一个鸭蛋能换一斤盐,平日里谁都不舍得吃鸭蛋。为了过端午,农家一般是从清明前后开始攒下家养鸭子的蛋,因为开春以后,鸭子吃的活食多,这时的鸭蛋又大又鲜,最适合腌制,腌至端午前后,把鸭蛋取出。新鲜煮好的咸鸭蛋口感咸香。这一天,鸭蛋被送往田间地头的农人手中,孩子们也打了牙祭,会兴奋很长时间,见朋友们就会显摆自己吃了几个鸭蛋。
  
  太和 涂雄黄、蒸蒜瓣
  
  小杨的老家是太和的,每到端午,就会和爸妈回奶奶家。一到家,奶奶就会拿出雄黄,蘸双手上在小杨的脑门上、耳朵上来回摸一遍。奶奶说:“抹了雄黄,百虫不咬,一直到晚上都不能洗掉。”
  
  “端午节时,奶奶会起个早,把大蒜和鸡蛋一起蒸,早晨给孩子们先吃一颗蒜,据说是为了驱除五毒。”小杨说,太和离河南较近,端午蒸蒜的习俗或由河南传入。传说唐朝时河南一位县令的儿子患肠炎,多位名医登门问诊不见效。端午节那天,县令从一位郎中那里得一偏方:蒸独蒜一碗。次日,病人病症缓解,不日痊愈。百姓由此得到启发。
  
  据了解,在临泉县,也有把大蒜和鸡蛋鸭蛋一起煮的做法。
  
  阜阳的端午习俗虽有不同,但纪念先人和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文化内涵是一样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粽子,祈福平安,温馨、幸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