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拨回到80多年前,曾在这里出版的《淮流》报刊,燃旺了抗日火炬,照亮了皖北人民的救亡之路。彼时的《淮流》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记者从颍州区党史办了解到,当时,它可以被称为中共阜阳县委机关刊物。作为抗日刊物,《淮流》以笔为剑,宣传抗战救亡思想和党的抗日主张,极大鼓舞了皖北人民的抗日斗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潮。1938年5月,中国军队于台儿庄会战(台儿庄战役)后撤守徐州,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经阜阳向豫南、鄂西后撤。阜阳是徐州至武汉公路线上的重镇,为切断第五战区大军退路,日军出动飞机数次空袭阜阳。同年12月,为做好国统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政治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简称“政一队”)奉命进驻阜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政一队”内部有共产党员20多人,建有特别党支部,贾世珍任书记。 1939年3月,贾世珍去驻河南永城书案店的中共豫皖苏省委(1939年8月改为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接洽组织关系,明确“政一队”特别支部隶属豫皖苏省委领导。同年5月,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为加强党在国统区的领导,中共豫皖苏省委决定成立中共皖北特委,周季方任书记。同时决定阜阳县工委改为中共阜阳县委,辖洄溜区委、“政一队”党支部、抗战中学党小组,有党员37人,机关设在阜城刘家祠堂,改属中共皖北特委领导。 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1939年4月,“政一队”创办了《淮涛》月刊,后改名为《准流》,出刊时间为1939年4月至1940年3月。现有资料显示,《淮涛》出2期,《准流》出11期,两刊共出13期。 《淮涛》第一期封面 《淮涛》为综合性月刊,《淮流》为综合性半月刊,刊名为李宗仁所题写。该刊内容丰富多彩,开设了时事、论坛、国际时事(国际拾零)、青年问题漫谈、前方通讯、文艺阵地等栏目,文章体裁有政论、通讯、文艺小说、诗歌、剧本、木刻、漫画等,还经常刊载《新华日报》文章、新华社的重要消息。 “从形式上看,《淮流》既是抗日刊物,也是地下党的刊物,因此有一大批地下党员参加撰写和编辑稿件。”颍州区党史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征集到的《准流》来看,当时《淮流》由中共皖北特委委员濮思澄、张景华、庄重等人任编辑,阜阳县工委书记朱鸿翔曾用朱虹、鸿翔、老黑等笔名在《淮涛》第一期发表文章《抗战与教育》,在《淮流》第五、六期发表文章《论新危机之新任务》,先后发表文章六篇;濮思澄发表了《欧洲几个问题解答》等文章。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淮涛》《淮流》出版13期,每期印数1500册,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战斗风格出现在皖北人民面前,像一把燃烧的抗日火炬,照亮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时过境迁,如今的淮流报社旧址早已褪去烽火硝烟。傍晚时分,门前的空地上常围坐不少居民,大家说说笑笑,享受着休闲时光。这座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旧建筑写满历史沧桑,仿佛一位老者,静静地“看”着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它矗立于此,连接古今,让人不禁回想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民族防线,用不屈抗争铸就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如今,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指引下,后人们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从历史的厚重积淀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