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档案馆特藏室内,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经年累月沉淀的独特气息,混合着樟木防虫柜的微香。此时,档案馆工作人员戴着手套,缓缓翻开一本封面已然斑驳褪色的画报和一张老照片。 当1938年那张注定载入史册的照片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成亮有些哽咽:“今天终于又见到您了。” 这张老照片,凝固了24岁成本华生命最后的瞬间:画面中央,成本华双臂环抱胸前,直面镜头,嘴角微微上扬。面对日军的镜头,她无畏地选择以最不屈的姿态定格生命最后的尊严——那一抹蔑视侵略者的微笑,既冻结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又灼烧着他们的狂妄灵魂。这微笑本身,就是永不屈服、永不褪色的胜利宣言。 照片下方,有一行冰冷的日文注释:和县城门上抓到的中国女士兵、中国女童军成本华。此刻,在成亮手中的它,不再仅仅是一张老照片,更是连接成氏家族几代人血脉与情感的纽带,一件精神传家宝。 “小时候,爷爷摇着蒲扇,总爱讲他的姑妈成本华的故事。”成亮的声音在档案馆宽敞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爷爷口中的成本华,像戏文里的花木兰、穆桂英,英姿飒爽,骑马挎枪,打得鬼子落花流水。我们这些孩子,听得眼睛发亮,心里充满了崇拜和想象。”他的目光紧紧锁在照片上说道。 成本华排行第三,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因此被邻里亲切地唤作“三姑娘”。那抹凝固在历史底片上的微笑,是她留给世界最震撼的印记。记者从成亮的讲述中得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名字和微笑一度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几乎无人知晓。直到2005年,互联网的浪潮将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从故纸堆中打捞出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照片中那面对死亡依然微笑的年轻女子,瞬间击中了无数国人的心。一场抢救记忆、追寻英雄足迹的行动,在和县当地以及关注抗战史的各界人士中迅速自发掀起。 “在那之前,家里没人确切知道她已经牺牲了。大家心里都还存着一丝念想,总盼望着仗打完了,也许哪天,她就突然回来了,或者她的后代能找到这里来相认。”成亮说,家里长辈,特别是爷爷和几位叔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跟小辈们描述成本华的样子。“长辈们怕我们这些小的认不出她,所以,记住她的脸,成了家里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份跨越了几十年、带着深切期盼的“认亲嘱托”,成为了成家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特殊“家训”。 “谁能想到,我们等来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这张照片,是她牺牲前最后的影像。”成亮说,当工作人员拿着照片和画报联系他们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将这些宝贵资料拍照留存,并分享给家里人。直到现在,成亮还经常给他的孩子说起成本华的故事,说起这张老照片上传递出的超越生死的淡然豁达和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念。 在成亮看来,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最终以最悲壮的方式,回应了家族几代人“记住她的脸”的深切嘱托:它不再是为了可能的“认亲”,而是为了永恒的“铭记”与“传承”。(记者 史睿雯 刘职伟) (海报设计 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