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颍上县沿淮湿地频频“出片”。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一览阜阳“小洱海”的秀美风光。 时间回到80多年前,这里曾是阜阳重要的抗日战场之一。阜南爱国志士杨席清曾在颍上县南照集组建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并在淮河沿岸武装阻击日军,在皖北抗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据《颍上县志》记载,抗战期间,日军曾四次入侵颍上。第一次入侵是在1938年5月24日、25日两天,日军先后出动12架轰炸机,每天对颍上县城狂轰滥炸1个小时之久;第二次入侵是在1938年秋,日军乘汽艇溯淮西犯,颍上沿淮的垂岗、庙台、赵集、润河、南照等集镇和乡村遭受劫难;第三次和第四次入侵,分别发生在1942年3月1日和1944年4月24日,日军烧杀淫掠,所到之处百姓苦不堪言。 日军的一次次暴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一股股抗日力量陆续组建起来。 爱国志士杨席清在颍上县南照集组建的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支部队在淮河沿岸抗击日军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杨席清是黄岗(曾属颍上后划入阜南)人,著名的爱国志士。”74岁的南照镇中东社区居民洪善海,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整理民间故事,对杨席清在当地的事迹如数家珍。 《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记载:“1937年底,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派刘士雄来颍上,要求杨席清在家乡组织游击纵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曾指派杨席清在颍上南照、新集、江口一带组织人民抗日义勇军第六路军第三支队。杨席清曾奉命率部队开赴定远朱巷一带抗日,多次同日军作战,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发展官兵近千人、枪支近千支。 “当时,黄岗属于颍上县管辖,所以杨席清就来到附近的南照组建游击队伍。”洪善海说。 《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记载,1938年春,杨席清以原第三支队为基础,在南照集组建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他担任司令、刘士雄担任副司令、孙靖宇任参谋长,下设三个支队。 为发展抗日力量,杨席清率部突袭黄岗,夺得国民党政府某军存放的大批枪支弹药,发展抗日武装2000多人、枪支2000多支。 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很快迎来了对日的更大战斗。 1938年8月,杨席清率部进驻淮上重镇正阳关,当时正赶上日军汽艇溯淮西上,进攻豫南。为了扼敌西进,当敌艇接近正阳关时,第三十四抗日纵队官兵驾船奋勇迎战,与敌汽艇队发生战斗。 当时,在杨席清的部署下,副司令刘士雄亲临指挥,刚开始炮击,后来用轻、重机枪和步枪射击,共击毁敌艇10多艘,毙敌100余人。 战斗过程中,因敌军炮火猛烈,加上水面作战,轮船、木船没有汽艇灵活,人员伤亡过大,杨席清、刘士雄决定沿淮河向西且战且退。 “部队在经垂岗、庙台撤退过程中,日军驾驶上百艘汽艇围追不放。”颍上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石家友介绍,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边打边撤,到赵集时,拖带木船的轮船被日军打坏,杨席清率部弃舟登岸,再次与日军激战,牺牲四五百人。 石家友介绍,当时,杨席清带着剩下的百十名官兵甩掉敌人的追击,沿赵集西边的湖地向北撤退。他们到达颍上耿棚时遭遇袭击,年仅31岁的杨席清遇难。 “杨席清领导的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维护当时社会治安、抗击日军侵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石家友说。 如今,淮水汤汤,东流到海。那场战斗中的枪炮声虽已湮灭,但杨席清率领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在沿淮地区坚持武装抗日的故事,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精神,却深深地印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