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战老兵黄秀英:“哪怕自己饿肚子, 也要让伤员吃上热饭”

2025-9-2 08:50| 发布者: 朱大虎| 查看: 182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玲芝 李淮娟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摘要:   初秋时节,暑气渐消。近日,临泉县政府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手捧鲜花来到城东街道和煦苑小区,为97岁的黄秀英老人送上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初秋时节,暑气渐消。近日,临泉县政府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手捧鲜花来到城东街道和煦苑小区,为97岁的黄秀英老人送上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黄秀英把这枚熠熠生辉的纪念章小心翼翼地放进枕边的一个小木箱里——里面还珍藏着十多枚纪念章。每当参加当地组织的重要活动,她都会把这些纪念章认真地佩戴在胸前。

  黄秀英,临泉县张新镇曹营村人,1928年8月出生。“我父亲是八路军,我13岁那年,他带着我和哥哥一起去了东北抗日前线。”黄秀英说。1944年2月,她参军时还不到16周岁。由于年龄小,刚开始在部队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主要抬担架、给伤员消毒、清理和包扎伤口等后勤工作。

  时隔80余年,黄秀英至今还记得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的样子,“有的四肢被炸断,血肉模糊。”“处理开放性伤口,首先就是止血,当时条件差,只能用手指压、用绳子系,直到不再流血为止。”黄秀英说,对于没有流血的伤员,要检查有没有骨折,发现骨折部位就用柏树皮固定,防止二次伤害。

  黄秀英记得,有一次,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误入日军的埋伏,身负重伤、血流不止,经过手术抢救也没能挽回生命。牺牲前,这位小战士托付卫生队把他随身携带的津贴寄回老家……

  抗战期间,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受伤的战士,黄秀英所在的卫生队都会不顾一切地抢救,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减轻他们的痛苦。“我们卫生队有个纪律,有饭要先给伤员吃。哪怕自己饿肚子,也要让伤员吃上热饭,让他们早日康复。”黄秀英说。

  抗战胜利后,黄秀英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跟随所在部队参加多场战役,在前线抢救伤员。1952年,她退伍返乡当村医,为附近的乡亲服务。

  硝烟已经远去,红色血脉依然在黄秀英的家庭代代相传。

  “小时候,我们兄妹四人最喜欢围在母亲身边,听她讲抗战故事。”黄秀英的小儿子徐广胜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入伍,在一次执行重要任务时负伤,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徐广胜的儿子徐辉辉2019年入伍,后来考取重庆某士官学校,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任二级军士长。“从奶奶的抗战故事里,我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徐辉辉说,他将继承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在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