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久违的阳光普照颍淮大地。颍州区王店镇侨佳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大院里,三轮车、小货车首尾相接,车斗里满载待烘干的玉米。 成堆的玉米旁,一台日烘干能力200吨的烘干塔开启“战斗模式”,热风从出风口喷涌而出,玉米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另外一台日烘干能力300吨的烘干塔,已经“累趴”了。“机器24小时连轴转,导致电线短路。”该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平强得知情况后,抓紧时间购买了新电线,等待检修人员上门维修。 说话间,正常运行的烘干塔通过输送带,将玉米源源不断地送进烘干筒,内部传来“哗啦啦”的声响。王平强绕着设备快步巡查,时不时用手背碰一下外壳测温。“温度得盯紧,一般控制在60℃左右,高了玉米粒会糊,低了又烘不透。”他指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介绍道。 正常情况下,成熟的玉米水分降到14%以下,才符合安全储存标准,不然容易生虫发霉。近期受连续阴雨天影响,部分玉米的湿度超过30%。一些种植户抢收过后就近拉运至此,两台烘干设备成了“香饽饽”。 设备24小时不停转,守护机器的人也是两班倒。王平强的儿子王东刚和另外一名工人排好班,24小时看守烘干塔,防止设备出现突发故障。 “烘干过程中,炉排速度、排粮速度是两个关键数据。”王东刚介绍,值班期间,两人每隔两个小时就对烘过的玉米进行水分测定,并根据结果调整烘干机的运转速度。 很快,维修师傅赶到现场。一旁的王平强配合着,动作麻利地更换故障部件。“这机器就像战士,连续作战也会累,但咱不能停。”他抹了把汗,发梢里还藏着细小的玉米粒。 设备重新恢复运转。烘干好的玉米从出料口倾泻而下,金黄的颗粒落在麻袋里沙沙作响。王平强抓了一把搓了搓,塞了一粒到嘴里嚼了嚼,笑容爬上脸庞:“这玉米烘得透,比露天晒得还匀净。”王东刚拿起水分检测仪测了一下,屏幕显示12.8%,他终于松了口气:“能安安稳稳存几个月。”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