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阜阳,制造向新

2025-11-14 08:54|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81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黄锋 童树鸿 赵静

  冬景似春华!

  颍淮大地层林尽染,泉颍河畔水光潋滟。比美景更动人的,是车间里“热辣滚烫”的生产图景——

  觅拓材料车间,电子级特种环氧树脂自主量产,打破国外依赖;

  中科富海厂区,全国首台套5吨/天液氢装备稳定运行,-253℃“驯服”氢能;

  皇氏水牛奶工厂,机械臂精准作业,填补华东生产空白;

  康泰斯项目现场,一期生物质气化中试平台紧锣密鼓开展投料试验前的最后调试。凭借颠覆性技术,这里即将上演变“废”为宝魔法……

  车间轰鸣,是增长足音,更是效益回响。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居全省第一方阵;企业利润增长13.3%,居全省第5位;工业投资连续7个月、制造业投资连续9个月、技改投资连续8个月增速居全省前三。

  硬核数据背后,是阜阳制造向“新”进阶的生动实践。


  传统产业“改”出生机

  冬日,昊源化工厂区,精馏塔巍然矗立。

  作为安徽化工领域标杆企业,昊源化工传统优势发力:尿素、甲醇产能全省第一,吗啉产能居亚洲之首;去年8月尼龙66装置投产,实现高端尼龙“阜阳造”。

  新添动能更劲:年产6000吨二甘醇胺项目自主技术打破垄断,年增产值10亿元;己二酸尾气提一氧化二氮项目,产出超高纯电子特气,年产能1.4万吨,填补省内空白。

  从传统的化肥生产迈向化工新材料,始建于1970年的昊源化工,抢抓“退城进园”机遇,8年投180余亿元,布局14个子项目,10年利润翻9倍,跻身“中国制造业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了传统企业“老树发新芽”的转型传奇。

  这样的“传奇”,在阜阳传统产业中并非个例。

  在界首市,金兰金盈铝业的再生铝技改项目,投资3.18亿元搭建“熔炼—挤压—深加工”智能产线,将废铝转化为高端铝合金材料,年产值达10亿元,填补皖北再生铝精深加工空白;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通过数字化改造,研发生产的高保暖仿生绒不仅成为冬奥会防寒服填充物,还成为中印边境将士保暖服制作材料,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可节省50%人工成本,制造周期缩短10%以上。

  在颍泉区,领潮科技的改性去味新材料项目,通过设备迭代实现行业最高等级VOC控制,为小米、美的家电提供低气味配件,达产后年产值将达5亿元。

  在阜南县,华翔羊毛衫有限公司传统的生产模式跟不上小批量、快节奏的新要求,面临着“旺季产能不足、淡季资源闲置”的困局。这家服装企业顺势进行“智转数改”,将生产设备与阜南工业互联网平台相连,在“最强大脑”调度下,不仅解决了过去旺季订单激增导致的产能“卡脖子”问题,还在人员减少三成的情况下实现产能翻一番。

  数据印证变革:截至三季度末,全市119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覆盖率83.61%;建成52家基础级、11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农副食品加工、电气机械行业增速分别达22.4%、15.4%,“老树发新芽”稳撑增长盘。

  “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潜力股。”市工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智改数转+绿色升级”为抓手,让老企业既降本增效,又成为利润增长的“稳定器”。

阜合园区内深圳英飞源充电及储能装备生产基地生产线。 全媒体记者 郭海洋 摄


  新兴产业“链”强动能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稳经济的“压舱石”,那么新兴产业就是增后劲的“增长极”。

  锚定“6849”产业发展布局,我市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为核心,精准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兴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隆起”强势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阜合园区内,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正加速成型、闭环发力。安徽智由汽车4.2米新能源冷藏车试生产在即,三期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2万台新能源专用车。不远处,深圳英飞源充电及储能装备生产基地一期投产进入倒计时,作为该公司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其核心充电模块辐射中东部地区,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超3亿元。“整车制造+核心部件+充电服务”的全链条生态,正让这里成为长三角新能源商用车配套的新“支点”。

  链式效应持续放大,磁场引力不断增强。颍上县安徽国泰化工年产20万吨双氧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设备安装进入扫尾阶段,明年1月即可投产,新增的5万吨电子级双氧水产能,将为芯片制造提供关键辅料。

  界首市厚基能源80GWh圆柱微动力锂电池项目桩基施工正酣,与晖阳新能源负极材料项目形成“负极—电芯”紧密配套,将实现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颍上汇驰光电依托当地金泰光机电等企业,构建“生产—配套—组装”链条,触控显示一体机年产能达200万套,直供康佳、小米等头部企业,成本较异地配套降低15%。

  集群发展,源于“全市一盘棋”布局。

  我市坚持差异化定位、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发展思路,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以“龙头领航+配套紧跟”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高端绿色食品、煤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各展所长,构筑新兴产业的“四梁八柱”。

  规模效益凸显。去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绿色食品等四大产业营收分别达600亿元、1400亿元、310亿元、75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先进。

  值得一提的是,“阜阳造”在全国细分市场话语权持续提升:阜阳欣奕华显示光刻胶出货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天鸿锂电池隔膜年产能占全国13%,全国每2台粮食仓储机械、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个来自阜阳,“阜阳智造”的名片愈发鲜亮。

  新赛道上“布”出新势

  产业竞争,既要稳当下,更要赢未来。

  我市锚定高技术、高潜力前沿领域,以技术破局、以政策护航,在新赛道上抢先卡位、蓄能增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临泉县康泰斯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项目现场,一套22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中试装置已经竣工,即将投运试验。秸秆、农林废弃物等“遍地都是”的原料,经国际领先的高温纯氧加压鼓泡式流化床技术气化、糖化处理等颠覆性技术,将转化为绿色甲醇、绿色乙醇及绿色航空燃料。这个总投资22.6亿元的低碳标杆项目,二期将建成20万吨绿色甲醇装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凭借硬核技术斩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大赛一等奖,为全市乃至全省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同样锚定前沿赛道,颍东区中科富海液氢项目亮点十足。全国首台套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168小时,在-253℃超低温下成功“驯服”氢能,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未来产能将扩容至30吨/天,为氢燃料商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关键“绿色动力”。

  界首市华森电源高性能铅酸电池技改项目同步发力补链,11月已进入部分车间试生产,年产500万KVAh电池的产能,将为储能领域提供安全可靠的本地配套,填补区域产业空白。

  前瞻布局换来增长先机。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为55.5%;引进省外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超60%。至三季度末,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2家,优质企业梯队持续壮大,未来发展动能澎湃。

  四季度,战鼓已擂响。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阜阳将紧扣“6849”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产业培育“四大工程”、企业引育“四大行动”,一体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阜阳制造”迭代为“阜阳智造”、进阶为“阜阳创造”,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区域性制造强市。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