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苏轼拒开八丈沟

2025-11-14 09:20|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771|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明智|来自: 阜阳日报

  在界首市芦村镇,八丈沟映着初冬的暖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

  河水叮咚,似乎还在诉说着900多年前,苏轼在此拒开八丈沟的故事……

  时间回到元祐六年(1091年)。56岁的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苏轼到任颍州知州,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慎重审查开挖八丈沟的利弊。

  八丈沟又名北八丈河、邓艾沟,发源于河南扶沟古浪荡渠,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为解决陈(州)颍(州)一带“田良水少”而开挖的一条灌渠。

  在苏轼到任颍州之前,京城开封水涝成灾,开封府界提刑司罗适不去认真研究治水,而是以邻为壑,通过开挖沟渠,把水引入惠民河,造成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区)水患。

  当时,有人建议开挖八丈沟,把洪水经颍河导入淮河。朝廷原则通过后,开挖工程于6处分段施工,颍州需要征用18万名劳役,并征收37万贯(石)钱(米)。

  “到颍州任职之前,苏轼先后在徐州和杭州担任知州,抵御黄泛、疏浚西湖,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志成介绍。

  开挖八丈沟到底能否解除水患?苏轼用实地考察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花了2个多月时间,一次次来到八丈沟勘察,并派人在蔡河口与淮河之间设立标杆,逐杆用水平仪测量,还找来颍河与淮河历年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的资料等作参考。最终,得出结论:大水季节淮河水位高于颍河,开挖八丈沟非但不能解除开封、陈州的水患,反而会让颍州加倍受害。

  于是,苏轼三上《八丈沟不可开状》,最终让朝廷收回成命,停止了这项工程,免除了颍州百姓的劳役之苦和水患之害。“作为知州,苏轼不畏权势、据理力争、为民请命,守护了颍州百姓的安危。”陆志成点评道。

  苏轼关注的八丈沟,经常因承受上游来水,上游河道断面大、下游出路小,而造成河道漫溢成灾,进而导致边界纠纷。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阜阳和商丘地区通过共同勘察协商,对八丈沟进行了疏通,并在河上修建了杨李闸、贾桥闸等。“有了这几个闸的科学调控,上游来水也不怕了。”芦村镇穆寨村北八丈河杨李庄闸守闸人穆得善说。

  如今,八丈沟河面平静,正如苏轼期望的那样,继续滋养着他曾守护的两岸百姓。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