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老雁馍的“味道”

2021-3-3 09:3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9684|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来自: 颍州晚报

  按照阜阳的传统习俗,正月十六到二月二这段时间,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同时必须带上一对“老雁馍”送给父母。
  
  阜阳“送老雁馍”这一习俗何时形成、因何成俗,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在阜阳民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沿颍河一带,每逢初春时节常有群雁起落,谣传“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怎样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老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于是出嫁的女儿纷纷回娘家给父母送雁馍,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阜阳一种风俗。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这种传说很大程度上源于“感恩”这一情感基点,其所体现出的敬老爱老之心耐人品味。
  
  从文化地理角度而言,“老雁馍”是皖北特定生态环境下大雁物象与麦子农耕文明的巧妙结合,是已婚女性表达孝心的载体。大雁为定期迁徙的候鸟,喜欢栖息于旷野、沼泽、湖泊、河畔、滩涂、麦田,特别是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皖北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水源丰沛,水生植物尤其茂盛,是大雁南北迁徙的最佳停栖地之一。
  
  阜阳有一句老俗语:嫁出门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以前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出嫁的女性被视为泼出的水,婚后她们事事都要以婆家为重,不到逢年过节,难得有机会回娘家一聚。而大雁是一种候鸟,往返有期,不忘故地,大雁的这种特点常常激起皖北已婚女性的比附和联想。她们以雁自喻,寄情于雁,由此催生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老雁馍”习俗。开春之际,她们希望能够像大雁一样回到故园,同父母团聚,这成为“送老雁馍”习俗产生、传承的情感心理基础。
  
  因此,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传统农耕社会里,“送老雁馍”不仅是阜阳已婚女性彰显孝心的物质载体,更倾注了阜阳已婚女性眷恋故地、孝敬父母的炽热而纯朴情感。“老雁馍”即为阜阳孝道之风的衍生物。作为阜阳地区一种活态的民俗文化,“送老雁馍”既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对中华文化大传统的承递。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已经烙刻在我们生命里,浸润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中。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阜阳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广大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依然是居家养老。所以,内蕴孝道与感恩文化的阜阳“老雁馍”民俗,是当前社会呼唤孝养的精神生长点之一,应大力弘扬,让孝心传递,让爱生生不息。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