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化”突破 阜阳向上

2023-6-16 10:44| 编辑: 戴斐 | 查看: 918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周广通|来自: 阜阳日报

  一个个工业重点项目热火朝天,一处处美丽乡村改面换颜,一项项民生保障工程方便暖心……仲夏草木葱茏、生机勃勃,而阜阳发展,也正处于加快追赶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翼突破,成为阜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有效引擎。阜阳,这座飘逸着欧苏遗韵的城市,承载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的梦想,正向阳生长。

                                                                                  界首田营科技园 本报记者 庞诚 摄

  产业发力

  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阜阳高质量发展,支撑在实体经济,优势是工业、是制造业,关键是构建契合阜阳资源禀赋、发挥阜阳五大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不动摇,扎实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倍增”行动计划,以十大特色产业为牵引,做大产业总量规模。

  盛夏时节,位于阜阳界首高新区的天能股份安徽界首基地内,一块块“真黑金”动力电池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一辆辆装满电池的卡车整装待发。这些电池将被运往全国各地,用作爱玛等知名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池。

  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建于2010年的天能股份安徽界首基地已拥有天能电池集团(安徽)、安徽中能电源、安徽轰达电源3家子公司,日产电池20余万只,在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

  天能股份界首基地蓬勃发展,是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在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脱颖而出,尤其以昊源化工集团、开乐专用车、智磁新材料、欣奕华新材料、吉祥三宝高科纺织、南都华铂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附加值,让越来越多的“阜阳智造”走向全省、全国。

  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体,我市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打造梯次培育体系,先后分四批将昊源化工等81家企业纳入“13581”龙头培育工程。眼下,全市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48家。2023年以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6家,104家年内计划入规企业正在加快培育。

  不断成长的企业也在逐“链”攀高。如今,沙颍河畔,节能环保产业问鼎行业;阜城之北,省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握指成拳;阜城向东,国内首个20GW N+超高效大尺寸单晶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全球首条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均已投产,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强势开局……翻开阜阳特色产业发展地图,一个个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链”出特色、“链”出行业话语权。

  在太和经开区,贝克制药、德信佳生物医药、悦康天然制药、一帆香料等62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产值超5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6家,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在阜合现代产业园区,以江淮中重卡阜阳基地为龙头,短短几年内,集聚了华兴车辆等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15家,在汽车生产领域一路飞驰;在阜阳经开区,以阜兴新能源科技、皇氏绿能科技、中科海钠、晶华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光伏、储能新能源产业集群抢跑新赛道。

  工业突破、制造升级。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两化一推”为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扩量增效,奋力勇当皖北新型工业化加快突破排头兵。

  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工业投资、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技改投资增速居全省第3位,新入库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个、居全省第3位;工业化率提高到30.3%,进入全国制造业百强市。

  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为核心,阜阳正在朝着皖北新型工业化加快突破的排头兵的目标加速前进。

  城市提级

  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多获得感

                                                                                                       阜阳经开区厂房 本报记者 张洪 摄

  蓝天之下,颍淮大地满眼美景;夜幕降临,大街小巷流光溢彩……如今,在阜阳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上,城乡基础设施、交通路网、城市功能等方面不断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高。

  可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近日,阜城七渔河游园、颍河风景带等13处共享绿地对外开放,人民共享城市绿地引来“赞”声一片。同样是聚焦群众需求,居民身边“小而美”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也在阜阳遍地开花,仅阜城就已建设十几个。

  统计显示,去年,阜城完成城建投资242亿元,东北大外环、颍柳路颍河桥等项目有序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使用。围绕强化公共服务供给,阜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4所、中小学139所,每千人口床位数达7.1张,市、县新增停车泊位7.6万个,市科技馆和阜阳大剧院等建成使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深化,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成功,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市一直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去年以来,我市以建设I型大城市为引领,围绕“三地一区一城”定位,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同时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的“颜值”和“气质”。

  ——中心城市提能级,科学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南进、西扩、北拓、东优”,阜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7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50万人。深入推进大交通、大物流、大水利建设,加快推动阜城阜南同城化、阜城太和一体化、阜城与其他3个县市协同化,持续深化与阜阳城市圈涉及的13个毗邻县市区协调发展,推动阜合“双圈”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商务、科创、医疗、教育、文旅中心。

  ——县域经济提档进位,坚持“一县一策”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五县城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持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入选2022年安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30强,界首、太和进入全省制造业10强县,田营镇入围2022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位居全国第104名、安徽第1名。

  ——乡村建设提速度,奋力在保障粮食安全各环节上当标兵、走在前,聚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全省第1,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工程成全国样板,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740个,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占比达21.6%,“四事四权”工作法实现全覆盖。

  在一系列务实举措下,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16年-2022年,农业转移人口累计落户城镇168.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7.5%提高到43.47%。一座功能完善、产业优化的新阜阳,已成为辐射县域、带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新城。

  蓝图绘就

  阜阳奋力向上

  当前,我市印发了《阜阳市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聚焦“两个明显提升”、勇当皖北“三个排头兵”2023年度工作方案》,明确提出——

  以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关键抓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实践路径,以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为有效载体支撑,充分发挥“五大优势”,坚持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聚焦制造强市和I型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在皖北两个加快中力求实效、在安徽“全力拼经济、推动高质量”中力争上游,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三个排头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新篇章。

  皖北崛起,风鹏正举。时下的阜阳,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勇争先,埋头苦干,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