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镇芦蒿种植基地 芦蒿,又名蒌蒿,入口脆嫩,芳香浓郁,早在千年以前,便被人们视作佳品,端上了餐桌。 在《诗经》中,芦蒿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苏轼笔下,芦蒿是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陆游诗里,芦蒿是“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 在阜南县新村镇,小小的芦蒿,如今已长成了一片“绿色奇迹”。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新村芦蒿”奔向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从1997年时的不到8分地,到如今1.6万多亩,一个个芦蒿种植大棚里,孕育着财富和希望,长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小芦蒿“长”成大产业 6月初,驱车行驶在阜南县新村镇,沿路翻滚着金色麦浪,一眼望去,无边无际。麦浪中,成片的绿色格外显眼,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大棚迎风伫立、整齐排列,看起来蔚为壮观。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新村镇芦蒿基地。 在新村镇,流传着“无芦不成席,无蒿不过年”的俗谚。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新村镇,一年四季气候分明。黄河泛滥造成泥沙长年堆积,在颍州西湖上源西南所在的新村镇形成平原。镇上的土壤是典型的砂礓黑土,土质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境内南北草河、中心大沟等十数条河流贯通,水源丰富,水质清冽甘甜,非常适合芦蒿生长。 “20世纪90年代,新村镇芦蒿种植面积曾一度发展到万余亩,后来由于小户经营、粗放管理、品种繁杂等原因,到2010年前后,种植面积萎缩至百亩左右。”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介绍。 近年来,新村镇党委、政府在探索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且当地适宜芦蒿种植,又有群众基础,于是便将芦蒿产业确立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专门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了《“本草芦蒿、康养小镇”规划》,按照“一核、两轴、多园”的基本构架布局产业,规划非粮种植区3万亩,编制储备几十亿元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项目,提前为芦蒿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芦蒿基地里,一亩地年收入可达2万元。”谈到种植芦蒿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村民张文雅深有感慨。 2019年底,张文雅回到老家,开始种芦蒿。“我们家兄妹三个,都是没上完学就去打工,家里以前就靠种地。”张文雅16岁外出打工,一直到结婚,小孩出生、上学、读初中。“以前打工挣的钱,只够养家,供小孩读书。”现在,张文雅承包40亩地种芦蒿,一年能收三茬,亩均收益在8000元到1万元左右。她计划,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到80亩。 在新村镇,像张文雅一样的种植大户如今越来越多。为了激发群众积极性,新村镇不断强化种植奖补,发展之初,给予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鼓励老户带新户每亩100元补助,给予留种苗每亩500元补助。 如今,全镇11个村全部种植芦蒿,种植面积达到1.6多亩,产值超过4亿元,带动周边群众1.5人常年就业增收。 近年来,新村镇不断强化设施配套,除传统竹篾、六米、八米钢拱棚外,建设一批十米、十六米跨度智能拱棚,又新引进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先进设施,逐步探索建设植物工厂模式,实现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投资2640万元新建14座地头冷库,实现芦蒿分级分拣、保鲜储藏、速冻冷藏,为芦蒿生产减损增效筑牢供应链根基。 小芦蒿变身“大明星” 短短几年间,新村芦蒿的名气迅速打响,成了当地绿色农产品新地标,在全国各大商超频频“亮相”。然而,在张亮看来,要想让农户挣得更多,仅仅扩大规模、提升基建并不够,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卖得好,叫得响。 几年来,新村芦蒿产业坚持把做强品质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从品种研发、生产种植、品牌创建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为培优芦蒿品种,新村镇特与中科大、合工大、扬州大学等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围绕农光互补、芦蒿种植、芦蒿衍生品开发等进行试验创新,在原有青蒿品种的基础上,开发出红蒿、白蒿、青白蒿、四不象等多个品种。为了推广技术,新村镇每年免费开设为期15天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邀请安农大、阜师大、阜阳农校、阜阳农研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授课,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教学”,让村民掌握芦蒿技术。 2021年,“新村芦蒿”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新村芦蒿”享誉国内外。为此,每年腊月十九,新村镇均举办新村芦蒿节,已连续举办5届,逐步成为镇内的永久民俗节庆,芦蒿节“国家地标新村芦蒿”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1400万次。 延链条卖出“好价钱” 有了两个“国字号”加持,如何让“新村芦蒿”品牌更响、价值更高,成了新村镇政府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 近年来,新村镇坚持营商环境就是最好软实力,重视每一个细节、处理好每件“小”事,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引大量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参与芦蒿产业发展。安徽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大伟是阜南县本地人,早年在南京做净菜加工生意,2022年带着返乡创业的想法来到新村镇,专门生产芦蒿净菜产品,直供全国各大商超。 2022年9月,王大伟的净菜加工项目启动,在当年11月至今年4月,迎来芦蒿上市旺季。“正是过年前后,价格比现在贵。在湖北,毛蒿每斤批发价达10到12块钱,净蒿按斤卖18块钱。”王大伟说,他们还推出真空小包装产品,延长上架期和保质期,消费者购买后只需清洗,就能做菜。 如今,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新村芦蒿还向高端市场快速进军。在精细加工方面,新村芦蒿已研发出了原味酱、香辣酱、腊肉酱、蒜蓉酱、香菇酱、辣椒酱等多款产品。今年1月,新村镇利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成立“安徽新村芦蒿有限公司”国有平台公司,与相关合作企业组建各个专业公司,对“新村芦蒿”国家地标品牌实施现代化运营管理,力争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的百亿量值的芦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张亮告诉记者,如今,新村芦蒿有五大招商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全镇现有6.5万亩耕地,其中非粮食功能区3.1万亩,可用于设施农业蔬菜生产。二是品牌优势。新村芦蒿在2021年10月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9月先后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称号,2023年1月新村芦蒿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村镇还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三是产业优势。目前全镇种植芦蒿已达1.6万亩,今年将突破2万亩,产值突破5亿元,年产2万吨净菜和800万瓶芦蒿酱工厂已投入运营,产业链完整,已具备三产融合做大做强的条件。四是目标优势。未来5年,新村芦蒿将打造成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五是平台优势,进一步构筑政企合作平台,加强投资融资,高质量对接“双招双引”,吸引了更多有胆有识的优秀企业家参与到百亿新村芦蒿事业中来。 据了解,目前,新村镇已与大润发、万家福、华联等20家商超建立了供销关系,与同庆楼、洞天春等40余家知名餐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另外还通过社区拼团、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销售,让“小芦蒿”成为了餐桌上的“大网红”。 “下一步,新村镇将以芦蒿产业为引领,以康养文化为主线,以田、村、水特色空间为载体,打造精品农业生产、康养休闲体验、教育科普传承,田园小镇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鲜明、田园秀美、城乡融合的全国(安徽)本草蒿特色小镇。沿着建设区域产业强镇的道路前行,一定能早日走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张亮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