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民的百余亩生姜基地,亩收入超3万元 生姜“吃”鱼,这是什么稀罕事?在太和县清浅镇,种地老把式闫超民告诉记者,把鱼做成有机肥,种生姜时施用,实现生姜长势更好、品质更优、更受市场欢迎。 闫超民有着十余年生姜种植经验,之前都是采用“有机质肥+化学肥”的施肥方式。去年10月,他到太和县流转百余亩地种生姜。一个偶然的机会,闫超民在网上看到用鱼增肥,经过一茬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生姜‘吃’鱼,不是直接吃。”闫超民介绍,要对鱼进行加工。每次准备施肥前,他会到市场上采购200余斤鲫鱼,洗净增加菌种后,在罐内发酵。发酵好的鲫鱼有机肥,按比例加水稀释后使用。“我用地埋管将鲫鱼有机肥溶液浇灌到生姜根部,这样更易于生姜吸收。” 闫超民说。 按照这样的操作,一茬生姜会“吃”七八次鲫鱼。闫超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鲫鱼肥+有机质肥”,从种植成本上看,每亩成本增加200-300元,但从品质上看,长出来的生姜颜色更黄、味道更重,更受市场青睐。最关键的是,这种施肥方式,使得土壤板结得到缓解,有利于接下来的农业生产。 今年,闫超民的百余亩生姜地里,种植了小黄姜和大姜两个品种。按照目前的长势预测,亩产万余斤不成问题。“今年生姜行情好,估计出姜时价格约3元/斤,小黄姜每亩收入3万元,大姜每亩能卖4万元。去掉成本,收益可观。” 闫超民盘算着。 闫超民的百余亩生姜种植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眼下,每天有十多名群众在基地忙碌,进行田间管理;秋天出姜时节,最高用工量60余人。 记者从清浅镇了解到,致力于打造“中药基地、果蔬之乡”,该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余家,拥有家庭农场近300家,已形成红薯、西瓜、葡萄、中药材等连片种植,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经济收益好,号召力越强。今年生姜收获后,闫超民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姜种植,带领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