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时光的年轮滑过了一个甲子又十载。我对着镜前满脸沧桑的自己,喃喃自语道:七十啦!七十啦!真的到了古稀之年。 依稀的记忆中,眼前这张脸,曾经稚嫩过、年轻过,甚至帅气过。镜中的这个人,也曾经英气逼人、傲气十足,而且志存高远。 然而当下,这张脸已经是皱纹密布、皮肤松弛,宛如一尊根雕;这个人已经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宛如一眼枯井。 从蹒跚学步开始,一路走来,似乎从未想到过人生的第七十个年轮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黄口之年的无忧嬉戏,而立之年的学有所得,不惑之年的明了事理,知天命之年的领悟人生,耳顺之年的心智通达,这一切仿佛都瞬间闪过、如在昨天。 终于,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是,真能如孔夫子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谈何容易?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又能有几人?! 实际上,孔夫子所说的是他自己。查《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最后一句,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道德修养历程的最后阶段,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规范的高度统一,也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诚然,像我辈凡人,虽说对孔老夫子望尘莫及,但亦当作为最高追求而不懈努力。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历来被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悬车之年。古稀,是因为古来稀少,如今已成为老年人的文化符号和雅称。杖国,是周代的一种礼制。《礼记·王制》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所谓“七十杖于国”,是指可以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作用,象征着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悬车,即古代七十岁辞官家居,废弃公车而不用,开始退休生活。 七十岁,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急剧衰老年龄,内在机能渐衰。据说,我国唐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活过七十岁的人仅占总人口的2.8%,所以才有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之说;所以,才有了“上床与鞋履相别”的感叹。 联想到步入古稀之身的自己,虽不能达到孔夫子所说的至高境界,但也仿佛参透了人生的玄机,看淡了世间的一切,内心显得格外平和与宁静。沉淀了过往的年华,放下了曾有的包袱,正在与逝去的一切和解言欢。淡化了曾有的纠葛和恩怨,只剩下理解和宽恕。曾经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得失、功过和荣辱都已经归零,只剩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因而感觉活得通透、活得轻松、活得简单、活得淡定。 七十年的岁月已成往昔,七十岁的自己恍若隔世。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辙在《渔家傲》一词中所写:“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真的是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忘却忧患、忘却痛楚。此刻,才真正认识到,一个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是多么偶然、多么不易。才从心底更加感恩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同时也感恩曾经相识、相遇的所有人。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贵人。正是他们的相伴同行,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有了丰富美好的人生。 活在当下,不念过往。年届七十的自己,心境不单是枯寂,更多的是淡泊。所以,我对一切都已释然,而且释怀,如同闲云野鹤,漫游四海,远离尘嚣,把一颗沧桑的心灵托付于原野田园,安放在自然天地。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