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部围绕寿县革命烈士张泽国后代寻访烈士踪迹故事拍摄的纪录片《从未谋面的父亲》在央视播放,引发广泛关注。张泽国烈士的一生,是革命、战斗与光辉交织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贫寒启蒙投身革命 1912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张泽国出生于淠水岸边寿县张李集西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7岁丧母,寄养在舅舅赵锡庆家。舅舅在隐贤集办有三育小学,张泽国在此接受良好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启蒙。舅舅的儿子赵策、赵筹以及学校旁杂货店店主涂仲庸等共产党员,对他影响深远。在他们的帮助下,张泽国于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转正并担任张李乡党支部书记。 高小毕业后,张泽国回到家乡,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秘密成立农民协会。他带领群众反抗国民党苛捐杂税,开展抗粮斗争,领导武装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线,阻止白军进攻红军。因其作战勇敢、谨慎机警、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深受同志们拥护和爱戴。 抗日烽火重归战场 1934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发动军事围剿,寿县反动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党的地方组织遭严重破坏。张泽国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躲避敌人搜捕,他将自家小屋改造成夹墙藏身,多次化险为夷。随着形势愈发紧张,他抛妻别子,与涂仲庸等革命战友远走他乡,先后化名张治国、张海波,辗转于来安、滁州交界一带,隐姓埋名坚持斗争。他们白天种地,晚上住在农户烤烟房,卖过油条、抬过轿子,生活艰苦却革命信念坚定。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派张如屏、曹云露回乡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张泽国与涂仲庸积极响应,当年秋后返回寿县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组织关系。根据指派,他与涂仲庸来到隐贤集一带,与赵筹会合并肩战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年底,寿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张泽国任二中队一分队指导员。 1938年春,部队开赴凤阳县开展游击战争。此后,他一直驰骋在抗日战场上,先后担任新四军五支队连队指导员、县大队教导员等职。他一方面在部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军政素质;另一方面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树立救亡必胜信心。5月,组织攻打凤阳县城失利后,部队番号改为皖北抗日自卫军第一路直属第三大队;8 月,抗日自卫军攻打寿县县城,张泽国带领中队战士率先攻入城内,消灭日伪军,俘获伪维持会会长黄玉章、汉奸张小鼠等人,成功收复县城。战后,部队编入新四军五支队,张泽国任警卫营指导员。 1941年,张泽国调抗大八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二师十八团任连队指导员,率部转战于江淮之间和津浦铁路两侧,扒铁路、拔据点,打击日寇嚣张气焰。 艰苦阶段英勇捐躯 1944年冬,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敌、伪、顽多方夹击新四军。张泽国任三营教导员,在保卫抗日根据地淮南占鸡岗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身负重伤,被送到津浦路西二师五旅卫生部直属医务所治疗。 张泽国双腿从大腿到脚跟都是伤,医疗条件简陋,消炎药品匮乏,医生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双腿骨折,平时两腿被绷带和夹板悬空吊起,不能坐卧和翻身,吃饭和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但他仍以顽强毅力和意志坚持不叫一声疼。清醒时,他还给伤员们讲革命故事,唱《国际歌》和抗日歌曲,鼓舞大家士气,在场人员无不动容,敬佩他是钢铁般的共产主义战士。 1945年冬,眼看就要过春节,张泽国因伤势过重,又感染破伤风,连日高烧,汤水不进,终因医治无效英勇牺牲。临终清醒时,他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元托医护交给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寻亲之路终得线索 张泽国牺牲后,被安葬在医院附近的定远县观寺乡王小庙村旁,坟前竖有一块木牌,上书“张泽国烈士墓”。但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家里亲人一直没得到消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寿县民政部门送来烈士证书和一笔抚恤金,家人才知道亲人已经牺牲。 为解开谜团、寻找至爱,烈士的妻子和儿女踏上寻亲路。只要有时间,就深入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打探消息。1998 年,安徽电视台了解到烈士后代寻访烈士踪迹的消息,帮助她们寻找到当年护理张泽国的护士郭开英老人,在她声泪俱下的叙述里,人们知道了烈士牺牲前后的情况。然而,烈士当年安葬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已认不清是哪一座坟头。 如今,定远县观寺乡王小庙村旁的烈士墓地,已定名为“定远县观寺乡革命烈士陵园”,列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伟人的这句话,是张泽国烈士一生的最好注脚。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