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罐、唐宋执壶、老式电唱机及黑胶唱片……阜阳市博物馆新馆自2023年5月16日正式开馆以来,收到诸多社会各界捐赠的藏品。 捐赠的藏品主要有哪些类型?对于传承和弘扬阜阳历史文化有何价值?日前,记者来到阜阳市博物馆四楼保管部,了解捐赠藏品背后的故事。 有市民连续三次捐赠藏品 “我是一名党员,感觉在‘七一’这天捐赠藏品特别有意义。”7月1日,市民代铮辰将三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市博物馆。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三件藏品分别是石权、四系罐、执壶,年代为唐、宋时期。 代铮辰的老家在阜南县王家坝镇,他介绍,这三件藏品曾是多年前淮河发洪水时冲出来的,家中老人捡回后一直保存至今。前段时间,他萌生了将藏品捐赠出去的想法,便电话联系阜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像代铮辰这样向市博物馆踊跃捐赠藏品的热心市民不在少数。今年6月1日,热心市民张铸三向市博物馆捐赠了传统老旧服饰、曾经的地契等共计42件(套)藏品,时间从清代延续至民国,品类丰富,时代特征鲜明。“从2017年开始,我已经三次向市博物馆捐赠藏品,希望这些藏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张铸三说,2017年他曾捐赠过一批近代瓷器,今年4月又捐赠了35件多年前捡拾来的藏品,包括骨饰件、贝壳币、铜镜等。 市民刘宾宾捐赠的是一件在老泉河与棋子沟交界处发现的陶罐,经专家初步鉴定为汉代“汝市”铭文灰陶罐,带有汉代汝阴市集产品流通的商标印记,为考证阜阳汉代陶器制作工艺和流通交易提供了珍贵资料。 “市民无偿捐赠藏品时,我们会举行一个小型捐赠仪式,并向其颁发捐赠证书以示鼓励。”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黄海燕说,市民捐赠藏品的范围主要有古代史类、近现代史类、民俗类和其他类四大类。其中,古代史类藏品为阜阳境内出土或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可移动藏品,主要包括石器、玉器、金器、铜器、陶器、铁器、木器、竹器、漆器、建筑构件等。 从目前市民捐赠的藏品情况来看,陶瓷器保存状况较好,金属器由于对空气湿度、温度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锈蚀。对于部分铜镜,专业工作人员已经着手修复。 部分藏品填补馆藏空白 在市民捐赠的藏品中,不乏艺术价值较高的书画等作品。 今年5月,著名书法家姜周先生的遗孀岳蓉霞女士,向市博物馆捐赠了姜周先生的书法作品143件。 姜周(1933—2012),颍泉区人,擅长篆、隶,是改革开放后阜阳书法兴盛时期篆书代表人物、颍州墨友会主要成员,曾任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理事、阜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阜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这些作品填补了阜阳市博物馆馆藏姜周作品的空白,今后将择机对外展出。”黄海燕说,这些书法作品有的由姜周先生生前亲自挑选,有的由其家人遴选,均为精品。其中,《九龙图》作品中,姜周先生使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9种字体,分别创作9个条幅、9个扇面、9个横批,组成“九幅屏”,形成“九龙壁”,匠心独运,是其代表作之一。 “姜周先生家人将他的书法作品捐赠给博物馆,可以让这些作品得到更专业的保存,展示给更多人,对于弘扬阜阳地方文化有重要意义。”黄海燕说,不光是古代物质遗存文物有价值,一些近现代史类物品,见证阜阳发展变化,反映阜阳不同历史时期时代风貌,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此外,反映阜阳地区群众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方面民俗的藏品,非遗作品,现当代艺术品,以及年画、剪纸、皮影、雕刻、漆器、壁画、服饰、头饰、刺绣等民间艺术品、工艺品,也可以捐赠给市博物馆。 以去年1月市博物馆收到的彩陶笔筒为例,制作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山义,捐赠人是幼儿园中班学生李卓恩。“这件彩陶作品以戏曲人物‘刀马人’为画面主要题材,刻画刀工遒劲有力,釉色流光溢彩,展现了卢山义先生的高超技艺。”黄海燕说。 文物鉴定评级工作有序推进 “自2023年5月16日正式开馆以来,市博物馆新馆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藏品800余件(套)。”该馆副馆长杨玉彬说,下一步,将着手按照“一物一档”的要求,对这些藏品进行鉴定评级,并标注捐赠人信息,在适当时机分门别类对外展示。 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表示,该馆现有各类文物13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件(套)、二级文物296件(套)、三级文物2303件(套);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珍贵古籍13部,上展文物2000余件(套),每一件(套)均注明年代和来源(出土地或征集地)。2024年,市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后,文创、社教、展陈、学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文物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为全国性的“博物馆热”作出了阜阳贡献。 为不断增加和丰富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传承和弘扬阜阳历史文化,刘建生呼吁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为市博物馆捐赠藏品,共同打造展示本地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