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把刺刀背后的家国情怀

2025-8-7 08:48| 发布者: 朱大虎| 查看: 96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实习生 刘苏婉/文 张天峰/摄|来自: 阜阳日报

摘要:   颍东区程文炳宅院的程恩普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据了解,这把原产于日本的30式刺刀,是淞沪会战中程恩普的警卫员从日军那里缴获而来。
   颍东区程文炳宅院的程恩普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据了解,这把原产于日本的30式刺刀,是淞沪会战中程恩普的警卫员从日军那里缴获而来。这把刺刀如何被程恩普收藏,又是如何成为其好友邢元伟的传家宝?近日,记者走进程恩普纪念馆,寻访它背后的故事。

  程恩普纪念馆的展板上,一段文字介绍了他的生平:程恩普(1882—1943年),字稚周,安徽阜阳县人,清末长江提督程文炳之子。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率部光复颍州,统领革命军北伐,后移居上海讨袁。“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深,他主张抗日,后因忧愤交加呕血而逝,时年61岁。

  展板不远处的玻璃展柜里,放着程恩普生前收藏过的刺刀。

  这把刺刀装在刀匣中,刀把前端下方的奇特弯钩,表明着它的“身份”——与日军“三八大盖”步枪配套的30式刺刀。

  “这就是我捐给纪念馆的刺刀。小时候在家常听长辈讲起它背后的故事。”站在玻璃展柜前,家住颍东区北京东路社区的邢珍指着刺刀说。

邢珍站在刺刀展柜前介绍它的来历


  邢珍的祖上在阜阳声名显赫,清末时与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家族交往很深。尤其是她高祖父的弟弟邢元伟与程文炳之子程恩普,同为辛亥革命志士,交情深厚。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当时,程恩普因主张抗日,寓所被日军严密监视。

  邢元伟也是一位爱国志士,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安仁会(同盟会下属组织),先后出任国民党阜阳县党部部长、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长(阜阳一中前身)。抗战期间,他曾提出“增加抗战力量”“防止日本经济侵略”等抗日主张。得知老友遭遇困境,他既愤怒又担忧,多次组织人员前往探望、营救。

  邢珍的祖父邢子房,就参与过一场营救行动。当时,他扮作逃荒者,历经数日才抵达上海程恩普寓所。为避开监视,他又伪装成花匠,以修剪花枝为名,终得进入寓所。

  见到程恩普后,邢子房转述了邢元伟对他说的话。程恩普自知病体沉重,怕连累邢子房,不愿跟他一起离开,便让其返家。临别之际,程恩普从书房取出一把刺刀,郑重交予邢子房:“将此刀带给元伟,望中国人永葆抗战决心。”

  据邢珍介绍,她听长辈说,这把刺刀就是程恩普的警卫员在战场上从日军那里缴获的。

  原来,淞沪会战爆发后,程恩普派一名警卫员和上海民众一起,为中国军队运送补给,却迟迟未归。程恩普的副官前往寻找,在战场上发现了已经牺牲的警卫员,当时,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把缴获的日军刺刀,旁边还有几具留有刀伤的日军尸体……

  将警卫员的遗体处理妥当后,副官带回刺刀,上交程恩普保管。程恩普认为这把刺刀是警卫员用生命换来的,见证了中国民众的抗日决心,珍藏许久,直到交给邢子房。

  带着刺刀和程恩普的嘱托,邢子房辞行。他将刺刀藏进竹制扁担,一路或扮作卖菜农夫,或装作挑炭脚夫,闯过重重关卡,返回阜阳,将刺刀交到邢元伟手中。

  此后,这把刺刀就成了邢家的传家宝。邢元伟时常取出刺刀,睹物思人,还曾赋诗明志,抒发爱国情怀。

  邢珍至今还记得,她幼时,逢年过节长辈会取出这把刺刀,给大家讲述当年的故事。“这么多年,我们家人也一直铭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邢珍说。

  2021年1月,程恩普纪念馆筹建之际,邢珍联系有关部门,将刺刀捐赠出去,以便更好地保存、让更多人了解刺刀背后的故事。

  如今,这把刺刀陈列在程恩普纪念馆中,继续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并警醒后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