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阜阳有群会“ 飞”的年轻人

2025-10-10 08:4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16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崔波 通讯员 闫翊|来自: 阜阳日报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里,双清湾上空1500架无人机表演引发市民、游客关注。这场精彩表演就是由悟疆智能科技的一群年轻人精心打造的。
  
  这是一群出生在乡村、闯荡在沿海、创梦在阜阳的年轻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飞翔”轨迹早已遍布大江南北。他们以科技为笔,以热爱为墨,在祖国壮丽山河的天际线上,写下独属于这代人的“飞翔”青春。
  
  他们一手创办的悟疆智能科技,正是这场“飞翔”故事的起点。从2018年仅5人的初创小队,到近20人的专业团队,再到拥有1200台设备的实力型无人机技术企业,短短几年,他们不仅实现了自身成长,更让“阜阳智造”的美誉,随着一架架腾空的无人机,飞向更远的天空。

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活动上的无人机表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梦想能飞

       2018年,几名阜阳年轻人放弃深圳的高薪,从大企业离职,带着攒下的50万元启动资金回到家乡,创立了悟疆智能科技——这是当时皖北地区唯一一个拥有自主编程能力的无人机表演团队。
  
  初创时的日子充满挑战:没有现成的编队方案,他们就对着3DMax软件熬夜建模,在空旷的田野里反复测试飞行路径;为了节约成本,团队成员既是程序员也是地勤,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箱跑遍阜阳周边的场地。
  
  2019年,他们终于迎来转机:在阜阳双清湾,500架无人机为一家酒厂进行了宣传表演。当这家酒厂的品牌标识在夜空中亮起时,现场上千名观众的欢呼声,让他们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
  
  2021年,他们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搭载电子围栏系统的设备,能让上千架无人机在设定范围内飞行,一旦超出边界就自动返航,事故率较初代机型下降60%。
  
  飞出梦幻

       打开悟疆智能科技的表演台账,262场演出记录格外亮眼:从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夜空,到东北白城的雪原之上,从甘肃的戈壁滩到广西防城港的海边,他们的无人机用光影勾勒出不同城市的特色。随着技术迭代与创意升级,他们更将“无人机科技矩阵光影”玩出了新高度:一个个萤火虫般的无人机挥舞着旋翼从地面升腾而起,伴着恢弘音乐时而化巨龙盘旋、时而变飞鹰翱翔,把夜空化作舞台,用舞步传递对城市人们的祝福。
  
  2021年在嘉兴,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千架无人机表演,成为团队最珍贵的记忆。“那天,南湖边挤满了观众。”团队负责人毛祥祥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1000架无人机从岸边起飞,先组成“100周年”的金色LOGO,随后化作飘扬的党旗与国旗,整个湖面都沉浸在庄严的氛围里。“当看到无人机拼出‘红船’造型时,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我们年轻人对祖国的致敬。”毛祥祥说。
  
  2024年,他们不断突破,将技术与巧思融合,让每场演出都成为视觉盛宴。2024年9月,在深圳大运体育场,7998架无人机一举刷新“最大的由无人机形成的光源影像”纪录,仅一天后,8100架无人机刷新“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纪录。
  
  2024年中秋节前,他们联合我市一家酒类企业为阜城市民献上表演,更是将“无人机+”的创意发挥到极致。2000架无人机在空中演绎龙凤传奇时,“无人机+冷焰花”的组合率先登场:冷焰花从无人机编队间隙同步释放,金色火花与无人机的彩光交织,让“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诗意转化为实景;数架形似传统宫灯的无人机则在主编队下方轻柔波动,似流星、似灯火,随着音乐节奏与地面观众的欢呼声互动,使中秋的团圆喜庆氛围瞬间“拉满”。
  
  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文化箴言、“端牢中国饭碗”的时代号召……2024年9月底举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上,1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一个个生动画面在颍上的夜空中流转,为丰收季节增添了别样的科技浪漫。
  
  他们的表演从不缺“硬核”创意:长征火箭腾空时,无人机组成的“火焰”会随上升轨迹渐变,随后变换成空间站对接的画面,最后以挥手的宇航员收尾;航母造型表演中,舰载机“起降”的动态效果配合地面烟花,让观众仿佛置身真实的航母甲板;人物肖像表演时,爆闪灯成为“点睛之笔”。
  
  每场15分钟的表演,背后是团队数周的准备:从与客户沟通造型需求,到用3DMax建模、设计飞行路径,再到调试冷焰花释放时机、校准爆闪灯闪烁频率,最后由20名地勤人员逐台检查设备。即便面对2000架无人机的大规模编队,也只需一名操作员在电脑前统一起飞——这背后是他们多年技术积累的成果,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未来无限

       如今的悟疆智能科技,早已不局限于表演业务。在阜阳的培训基地里,不少年轻学员来学习无人机操控技术,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想转行的传统行业从业者。除此之外,他们的无人机还活跃在电力巡检现场,快速排查高压线路隐患,效率是人工的3倍;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可实时监测火情,为救援争取时间。
  
  “下一步,我们想让无人机成为‘空中急救员’。”毛祥祥指着办公室里的运载无人机模型介绍,这款能承载300斤重量的设备,未来计划架设在医院楼顶,用于紧急药品、血浆的点对点运输。此外,他们还在探索无人机快递配送、短途载人交通等领域,目前已与深圳的代加工企业合作,生产定制化无人机,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生活。
  
  在家乡,他们还有个“星空计划”——希望建立固定表演场地,节假日用300~500架无人机讲述阜阳故事,从颍州西湖的历史传说,到现代阜阳的城市地标,让无人机成为宣传家乡的“空中名片”。
  
  面对业务拓展的压力、行业竞争的挑战,这群年轻人始终保持乐观:“现在有国家低空经济政策的支持,还有这么多待开发的场景,我们的天空将无边无际,未来将有无限可能。”
  
  最后,毛祥祥自信地说:“希望有一天,提到无人机表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阜阳,想到我们这群会‘飞’的年轻人。我们用无人机点亮夜空,也用梦想照亮未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