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在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试验田里,一株株小香椿苗傲寒挺立;而学院大楼的走廊上,陈列着多年来研究中心香椿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奖和专利证书……多年来,作为带头人,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屈长青致力于本土农作物科研创新,让太和香椿等焕发出新活力。 近日,我市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公示,屈长青名列其中。他说,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他多年来从事科研创新的动力和目标。 屈长青,1972年出生,陕西西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现为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林协会香椿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林草局椿树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先后荣获陕西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阜阳市优秀发明专利奖。他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银奖等。 谈科研:找准方向最重要 记者:你致力于太和香椿研究已10余年。当初,你为何会选择香椿作为科研主攻方向? 屈长青: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工作,开始寻找新的科研方向。2007年初春,我在太和考察时,正值香椿采摘季,我看到当地仍以人工采摘、露天种植的传统模式为主,距现代农业差距很大。尽管太和香椿很有名气、经济效益也高,但种植面积并不大,且产出及销售时间主要集中在谷雨前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正是看到这种情况,我将科研方向转为应用科学研究,致力于研究太和香椿高效生态反季节栽培模式,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服务。 记者:太和香椿研究作为学院重点科研方向之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屈长青:10多年来,我们的科研团队在“香椿之路”上稳扎稳打。2013年,学院成立“太和香椿药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创新团队”;2015年,我校主持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香椿生物科技研讨会暨中国香椿产业协会筹备会”;2021年,由阜阳师范大学牵头,在华大基因、天津科技大学等5所机构院校共同努力下,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香椿全基因组测序,对香椿品质的提升、品种的选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香椿产业在国内属于小众产业,但从业者众多,涉及种植、育苗、风味、深加工、净化等多方面,所以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非常重要。多年来,我们和国内外香椿专家密切沟通交流,我院先后成为“椿树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经济林协会香椿分会副会长单位”,在香椿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谈创新:最重要的是促进经济发展 记者:科研人员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创造价值。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屈长青: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村合作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比如,我院科研团队与阜南县王家坝镇、界首市代桥镇、颍州区西湖镇等多地农户对接合作,开发了近200多亩实验基地,研发种苗种植技术;同阜阳市轩露苗木种植公司、翠生缘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尝试超高密度矮化反季香椿种植技术。目前,我们已经做到本地香椿春节前上市,每亩效益达25-40多万元。后期的香椿茶、香椿酱加工,可再增效益。 下一步,我们计划与长三角一家知名药企合作,将香椿各部分提取物进一步做精做细,利用企业先进的平台,致力于抗癌等药物的研发,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发药用价值。 记者:除了研究香椿,你还致力于多方面研究,拥有国内外几十项发明专利。你认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什么? 屈长青:创新最重要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看到而不是拘泥于在实验室中做科研。我喜欢从身边寻找研究的方向,逐步扩大研究领域。像太和香椿、亳菊、“枕头馍”等当地特产都是我的研究对象。 同时,我还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科研方向,企业有好的反馈,进一步促进科研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在一次校企合作座谈会上,我市企业“洪胡子”提出是否可以解决枕头馍保鲜问题。我通过查资料、做试验,发明了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保鲜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我还邀请“洪胡子”企业员工来到实验室,手把手教他们掌握这项技术,并为企业改建了无菌操作室。 谈教学:看到学生成长最开心 记者:做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有时候可能还有些枯燥。你一直坚持科研创新,动力是什么? 屈长青:在科研的初始阶段,由于没有明确方向,是最枯燥的阶段。就我自己而言,科研比较顺利,没有苦到想要放弃,因为找准了方向,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其实,我从小的愿望是当老师。博士毕业后,我进入高校,一边当老师一边做科研。平时,学生的成长我都看得到,那是比我在科研上取得成就更高的成就和快乐。 记者: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你对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有什么建议? 屈长青: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在我们学院,从本科生阶段就挑选人才培养,大一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学习研究,这是难得的机会,到了研究生就可以胜任很重要的工作。搞科研,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我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是,要立足于本地,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眼界放开又不拘泥于本地。科研需要逐步地累积,我一直鼓励学生,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多发几篇文章,那你会在积累过程中逐步了解这个领域,然后慢慢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能够慢慢体会到做科研快乐的地方。当你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想法的时候,灵感就会不经意间“蹦”到你面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