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七旬老人和宗亲走访多地、历经14年完成家谱 在阜南县鹿城镇冷寨社区,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以红漆书写着“冷寨孜”三个大字。今年以来,经常会在那里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清晨,一位老人带着抹布擦拭石碑;傍晚,孩子放学后,他就会给孩子们讲讲家谱的故事,以及冷寨传承的家风:勤俭美德世代传,尊老爱幼孝为先……老人就是76岁的冷金龙,这块石碑是他自费所立;他们说的家谱,是他和部分宗亲走访多地、历经14年完成。他的想法很简单:多年以后,冷氏后人只要来此处看到这块石碑,就会找到根之所在;翻开家谱,记住乡愁,家风家训能代代相传。日前,记者来到那里,听老人讲述了修家谱背后的故事。 退休后,发动宗亲修家谱 一见到冷金龙老人,他就取出随身携带的家谱,展示给记者看:“之所以修家谱,就是想为家风传承做点什么。” 2006年退休后,冷金龙萌发了编纂家谱的想法。让冷金龙意外的是,他一提出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对于祖上的故事,社区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上几段,但这些没留下文字记载,只凭人们口头流传。随着时光流逝,了解村庄旧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总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冷金龙说,经过商讨,大家将编纂家谱的事最终确定了下来。 于是,一个为编纂家谱而设立的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除冷金龙外,还有冷金阳、冷金川等花甲老人,加上冷大海、冷大龙、冷大喜、冷奇等十多位相对年轻的宗亲,共同成为筹备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委员会的目标就一个——完成家谱的编纂! 冷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冷大非介绍,社区的前身先后叫冷寨孜庄、冷寨村,村里几乎都是冷氏族人。2005年,冷寨村改名为冷寨社区,目前常住人口1万余人,其中老冷寨人有近3000人。“居民搬迁外出的很多,时间一长遇到族人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冷大非说,完成冷氏家谱对凝聚人心很有意义。 访多地,在山西寻到根 在当地老人的口述中,冷氏族人在当地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这些口口相传的说法缺乏说服力。为了写出经得起考究的家谱,冷金龙等人开始到全国多地奔波查找。 由于冷氏属于小姓,走访起来特别困难。刚开始,几位老人只要打听到有冷氏聚居的地方便上门拜访,希望寻找到关于冷氏起源的线索,却一无所获。 直到2011年,在上海市图书馆,冷金龙找到了一份残存的《冷氏家谱》,综合冷寨社区老人们口中的传说,寻访到山东枣庄及日照,在那找到了部分冷氏聚集的村庄。让冷金龙惊喜的是,在日照市的宗亲处,见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家谱,由此也解开了阜南县冷寨的起源之谜。 按照查找到的线索,冷金龙等人来到了山西洪洞县,经过对当地文史资料的查找及乡间寻访,最终确定了阜南县老冷寨的起源——明朝洪武年间的民间大迁移。当时,冷寨始祖从山西洪洞县出发,途经山东分流。冷寨始祖携二子最终来到如今的阜南县定居,全家用心耕耘,事业有成,遂分而居之。老大留守,老二于张庄东重新建庄,称东冷庄,由此形成东西两冷庄。 在家谱编纂中,文字功底较好的冷金阳主笔,冷金龙等人负责校对、督办、寻访等,从筹备到最终完成,整整用了14年时间。2020年初,这部约10万字的家谱最终完成,社区300多户老冷寨人家,户均一本。 传家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家谱即将完成之际,冷金龙又自费在社区安放了一块石碑。他告诉记者,这块石碑以金钱石打造,石碑地上高度约为3米,地下部分还有1米多,约7吨重。4年前,他从河南鹤壁市寻到后,最终以近3万元的价格买下,由商家负责刻字、运输、立碑等。 如今,冷金龙自费设置的家族标识碑已经成为当地一景。由于距离小学比较近,经常会有上下学的孩子从此路过,只要有空闲,老人总会和感兴趣的孩子们一起,唠唠冷寨的起源,说说家族中的那些故事。 冷金龙说,有了家谱和这块石碑,远在异乡的游子,无论历经多少年,只要站在这块土地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 “勤俭美德世代传,尊老爱幼孝为先;和睦礼让邻里事,诚信包容你我间……”翻开冷氏(冷寨)家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家谱编委会编纂的70字“冷寨冷氏家训”。“家谱的完成,对于冷寨社区的广大群众来说,不仅是多了本供了解宗族起源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大家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为家乡发展齐心协力,携手并进。” 解放前为维护乡亲不畏强权的冷守业,建国初于上甘岭战役中英勇负伤的冷大东……虽然没有光耀千秋的历史名人,但这些曾为家乡、为百姓付出过的人物,都被一一记载于冷氏家谱之中,成为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所在。 渐渐地,这股力量开始外溢,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冷寨社区以社区五老为核心,组建道德评议会,以冷氏家谱为纽带,化解居民生活中的琐事、烦心事,推进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不断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此外,社区每半年举行一次“冷寨好人”表彰大会,选出社区好人、道德模范。通过常走访、评先进、树典型等措施,社区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