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泉县残疾儿童家庭中,流传着一个“父子院长”的故事:父亲任景明从医多年,创办骨伤医院,关爱弱势群体,救助脑瘫及智力残疾儿童;如今,儿子任志强继承父业,将骨科医院发展为救治脑瘫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定点机构,为更多患儿家庭带去希望。父子俩也因此被患者家属称为“老任院长”“小任院长”。 让脑瘫孩子学会独力行走 不知不觉间,53岁的王敏在临泉县骨伤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已经待了近5年。这些年来,她亲眼看着天生脑瘫的孙子岩岩(化名),在康复老师的护理下,一点点学会走路,和外界没有障碍地交流。 王敏是临泉县土坡乡人。7年前,早产的岩岩刚出生不久便被查出天生脑瘫。岩岩渐渐长大,但全身无力,甚至无法站立。多次求诊无果后,王敏在乡残联工作人员介绍下,将孙子送到了县骨伤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专门为祖孙俩准备了一个小单间,床、被褥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从那之后,王敏便以医院为家,全身心投入到孙子的康复中。5年过去了,如今岩岩已经能够独自行走,虽然不像正常孩子那样便捷,但依然让王敏开心不已。最近,她联系了一所小学,准备秋季开学将孩子送去,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生活。 “到时候,孩子是半天学习、半天进行康复治疗。”王敏说,相信孩子情况会越来越好。 “成长相册”记录儿子的点滴进步 今年8岁的脑瘫儿童阳阳(化名),两岁时被发现行动能力有限,完全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流。在骨伤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后,阳阳逐渐恢复了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还学会了穿衣、洗脸、刷牙等,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临泉县长官镇居民饶红艳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相册,那是她为儿子乐乐(化名)特别制作的“成长相册”。每天翻看相册,回忆乐乐一点一滴的进步,是她最开心的事。3年多前,乐乐刚来这里康复时,以手扶墙都无法站立。如今,通过科学康复治疗,乐乐已能基本正常行走。 饶红艳感激地说:“是老任院长给了乐乐新的生命。” 已帮助百余名残障患儿回归社会 年过七旬的任景明是退役军人。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扬州120医院做卫生员。退役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医疗工作,尤其擅长骨伤康复治疗,并创办了县骨伤医院。这些年来,经他手康复的残疾儿童,记不清有多少人。 2004年起,任景明的儿子任志强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进入骨伤医院工作。在他的力推下,骨伤医院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脑瘫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上来。在父子齐心协力下,儿童康复中心走上正规,在当地残疾人家庭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临泉县残联一级主任科员李峰介绍,临泉县骨伤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是当地首家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医疗机构,2012年被批准为“残疾儿童救助性项目定点康复机构”,拥有专业的儿童康复医疗服务团队共4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康复治疗师17人、康复护士10人和康复教师15人。 儿童康复中心成立10多年来,已先后为1260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其中100多名儿童成功回归普通校园和社会。 任志强说,康复中心主要为0至14岁患儿提供康复服务。用爱心和耐心,努力帮助更多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生活,他们的最终目标和心愿。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