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14条祝福短信

2025-9-11 09:04|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54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文|来自: 颍州晚报

  9月10日10时,阜阳一中语文教师唐晓泉的手机屏幕准时亮起,一条来自东北的短信映入眼帘:“尊敬的唐老师节日快乐!……”

  这虽是一条普通的节日祝福,却因连续14年的坚守,成了师生间最珍贵的“时光信物”。短信背后,是一位教师用真心培养学生成长、一名学生用坚持回应师恩的动人故事。

唐晓泉和学生在一起


  祝福短信14年不缺席“

  自2012年赵越高中毕业,每年教师节,我的手机都会收到他的祝福短信,算下来已有14年了。”唐晓泉翻着手机里的短信记录,语气里满是欣慰。因早年更换手机,目前留存的最早一条短信来自2018年,但字里行间的情谊,足以勾勒出这段跨越岁月的师生羁绊。

  2018年教师节,正在哈尔滨求学的赵越,在短信里写下“我关于青春的记忆里,永远有您站在讲台上的模样”,简单几句话,将高中时光的温暖瞬间定格;2019年,硕士毕业的他准备攻读博士,短信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字里行间透着年轻人的朝气;2020年,确定野生动物保护为博士研究方向后,他在短信中写下“毕业多年,依然为热爱热血沸腾”,让唐晓泉看到学生对理想的执着;2021年,科研遇瓶颈、陷入情绪低潮的赵越,仍没忘记发送祝福,还在短信里感慨“想起您课堂上讲的《等待戈多》,哪怕只解开一个科研难题,这条路也没白走”;2022年,处于隔离期的他,不仅汇报学业进展,还分享家中老人丰富的退休生活,把老师当作最亲近的倾诉对象;2023年,在大兴安岭林间开展科研的赵越,在短信里坦然写下“接近30岁,我的科研刚刚起步”,展现着科研路上的沉稳;2024年,他在科研中心向老师汇报最新研究成果,特意加上一句“谢谢您一直守护着我们之间的这份仪式感”;2025年,他向老师汇报,撰写的一份政务建议被采用,坦言体会到那句“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分量。

  一年一条短信,像一串时光珍珠,串联起14年岁月。短信里的只言片语,不仅记录着赵越的成长轨迹,更成为唐晓泉教学生涯中一份特殊的“教学答卷”。

赵越在动物医院照顾宠物


  从阳光少年到科研逐梦人

  提起赵越,唐晓泉的记忆回溯到2012届学生在校时的场景:“他是个高个子男孩,总爱微笑,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特别阳光。”

  唐晓泉记得,当年自己因孩子年幼,工作生活格外忙碌,刚开学时班里选出班干部,赵越便是其中之一。“他特别有责任心,每天课间操结束后,花池边总会落下不少同学的物品,赵越每次都会细心拾起,挨个送回班里。”

  在唐晓泉的课堂上,《论语》里“仁”的解读曾让赵越成为典型例子。“我当时跟学生说,‘仁’字拆开是‘人’和‘二’,不是说这人‘有点二’,而是心里要装着‘第二个人’,懂得为他人着想,才是‘仁’。我说,咱们班的赵越,就符合‘仁’的模样。”在唐晓泉心中,热心、有责任感、心里装着别人,是赵越最鲜明的标签。

  从短信里,唐晓泉一步步见证着赵越的成长:本科考上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在本校读硕士,并被院聘为老师,随后又考取东北林业大学博士,选择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研究方向。14年时光,那个课堂上的阳光少年,已蜕变成专注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人。

  “看到他能用热爱消解科研的疲惫,扛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我打心底为他自豪。”唐晓泉说。

  坚守的密码:“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是什么让赵越坚持14年,每年准时给老师发送祝福短信?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联系到远在东北林业大学读博的赵越,探寻这份情谊背后的“密码”。

  “刚毕业时发短信,就是单纯想给老师送份祝福,跟其他同学一样。”赵越坦言,上大学后,性格略带文艺的他总觉得身边人“不懂自己”,而细腻的唐老师,渐渐成了他的“心灵树洞”。短信里,他曾调侃自己“老气横秋”,唐老师回复“这是成长与担当的体现”;他曾直言自己“愚钝不敏感”,唐老师却告诉他“骨子里藏着诗意与月光”。

  赵越回忆,唐老师曾与学生分享过下晚自习回家迎着月亮吟诗的场景,告诉学生在觉得孤独时可以试试,很解压。“我当时没觉得特别,直到踏入社会后,身在异乡的孤独袭来,才想起老师分享的过往。原来,那是她在教我们‘与孤独和解’的智慧。我一直把有诗意的唐老师当作榜样,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2021年,27岁的赵越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亲戚朋友频繁追问“啥时候工作”“啥时候结婚”,而他仍在攻读博士,科研压力与外界期待让他倍感焦虑。

  “教师节那天,我偶然刷到《等待戈多》的视频,突然想起唐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戈多是谁?他为什么要来?那两人为什么要等?’”赵越说,就是这个瞬间,他突然想通了科研的意义,“哪怕最终没有结果,追问本身就有价值”。

  赵越说,唐老师的课堂从未“结束”:“她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如何在漫长人生里思考、选择。这些短信,是我对自己的‘年度复盘’,也是对她的‘成长汇报’。”

  记者手记

  教育的“回响”,比14年更长

  在信息奔流不息的当下,14年的“数字仪式”格外珍贵。它不像社交平台的点赞转瞬即逝,更像一枚嵌入时间年轮的坐标,每年准时亮起,标记出师生情谊的重量。

  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在于它让我们真切地看见教育的真谛:它并非一味地追求立竿见影的分数,而是注重“润物无声”般的滋养。一位好老师的成功,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精神的种子,任其在岁月里生长。赵越的14条短信,便是这棵“精神之树”的年轮,是给老师一份最厚重的“成绩单”。

  也许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或许只是陪我们走过人生的一程,却照亮了我们往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