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七夕】不提“爱”却都是爱,这就是古人的浪漫

2024-8-9 09:0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734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王雪洁 实习生 赵冉|来自: 颍州晚报

   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古时,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吉庆节日。少女们在七夕节“乞巧”,逐渐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人们总是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古人也是如此,他们还将浪漫的爱情故事融入瑰丽的文物中,留存至今。
  
  古人的浪漫是怎样的?记者来到我市一些博物馆,寻访到几件藏着满满“爱意”的文物。今天,一起来磕磕古人的“糖”吧。

清代彩釉刻花戏曲人物纹罐上的《白蛇传》题材


清代彩釉刻花戏曲人物纹罐上的《西厢记》题材

  
  图案:“对鸟”的缠绵爱意
  
  七夕节,爱人间互送“礼物”表达爱意。古人如何表达爱意?记者走进阜阳市博物馆,发现了几个颇具浪漫意义的文物。
  
  其中,就有一款唐代的双鸾衔绶双兽纹铜镜,为唐代的生活用品。铜镜约两斤多重,整体呈八出葵花形,圆钮或花瓣形钮座,铜镜背面纹饰为浅浮雕式二鸾二兽环钮排列,两只鸾鸟挟钮相对而立、羽翼丰满,双翅展开、尾羽上翘,似在翩翩起舞。在双鸾和双兽之间,饰有折枝花图案,花朵盛开、枝叶繁茂, 寓意着生机勃勃和繁荣昌盛。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对鸟”图案在唐代文化中常用来表示夫妻团圆和家庭美满幸福;而鸾鸟口中的长绥带与“寿”字谐音,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同心”带钩铜印

  
  字样:“长毋相忘”“同心”
  
  除了含蓄的图案,文物中的文字表达“爱意”更加直接。
  
  西汉的“长毋相忘”铭草叶连弧纹铜镜的钮座外围方形铭文带,就铸有八字铭文“长毋相忘,见日之明”。这八个字不仅是汉代铜镜中常见的吉语之一,也代表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汉代的“同心”带钩铜印,则像是一枚印章形式的“爱情文物”。上述人员介绍,“同心”带钩铜印采用青铜材质,经过精细的铸造和打磨工艺制成,包括钩首、钩体、钮三部分,整体呈“S”形,其中钩首铸有龙头、兽头等纹饰,往往象征着权力、威严等。上述人员介绍,钩体部分刻有“同心”字样或相关图案,则寓意着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等。
  
  取材:爱情故事和传说
  
  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在界首市博物馆,多件彩陶作品中,将《西厢记》《白蛇传》《霸王别姬》一个个描述爱情的文学作品,化作美丽的纹饰。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
  
  “西厢待月成佳配,金榜题名衣锦归。”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的《西厢记》,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清代的界首彩陶将这一著作融入创作中,做出彩釉刻花戏曲人物纹罐,以场景的形式展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此外,《白蛇传》《霸王别姬》等作品中,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故事、项羽与妻子虞美人别离的场景,也在界首彩陶上有所体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