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中国行】朱寨民舞四百年 乡野说唱竞芳菲

2024-10-29 07:3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80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朱敏 许玉杰 通讯员 杨露琪 田萍萍 梁越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在阜南县润河畔,有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花园”——朱寨民间舞蹈,传承近400年,久演不衰,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相传,朱寨民间舞蹈最初以说唱、舞蹈形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逐渐发展成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逢重要节庆时表演。
  
  如今,当地群众性舞蹈组织和市场化演艺团体都在传承发展朱寨民间舞蹈,让这个“艺术花园”常年绽放芬芳、生机勃勃。

“小黑驴”演出吸引市民打卡拍照

  
  锣鼓声中 传承近四百年
  
  “叮叮哐、叮叮哐、叮哐叮哐叮叮哐……”深秋时节,朱寨镇文化站门前的开场锣鼓《长流水》一响,花挑子、旱船、小车子灯、独杆子轿、小黑驴就从幕布后面鱼贯而出。
  
  只见他们头戴发饰、面化浓妆、身着戏服,根据锣鼓点子节奏变化,不时变换着舞蹈动作和队形。走在最后面扮演丑婆的孙明兰今年69岁,她把两腮抹得雪白,脸颊上涂着胭脂,嘴上点着一个大黑痦子。她左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右手擎着一支旱烟袋,跟着“小黑驴”走两步退一步,挤眉弄眼还不忘抽一口旱烟,腰扭得像条水蛇。
  
  “小时候就听村里老艺人说,解放前他们去过很多地方演出,包括南大山。”孙明兰是朱寨群乐文艺团的老队员,住在朱寨镇集贸市场西3公里远的三曹村,年轻时就在村里的宣传队玩灯,花挑子、旱船、小车子灯样样精通。这些表演技艺,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相传,朱寨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舞蹈爱好者自发组织形成。据阜南县文史爱好者刘公端、王瑞庆等人搜集整理的资料,朱寨民间舞蹈的出现起初是为了繁荣地方经济文化,经过近400年传承,逐渐发展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锣鼓音乐节奏欢快、服装配饰色彩艳丽、人物表情夸张大方。
  
  其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有民间说唱舞蹈、盘叉、彩刀、花挑子、旱船、小车子灯、高跷、肘阁、抬阁、三仙会、小黑驴、独杆子轿等30余种,犹如一座常年盛开的“艺术花园”,全部节目正常演出需要演员100多人。
  
  孙明兰所在的朱寨群乐文艺团,由朱寨粮站退休职工周靖发起成立,今年以来已承接20多场商业演出。他上过高中,擅长锣鼓伴奏。这些年,他还根据宣传需要创作了《黑驴走四方》《小二姐担花篮》《拐妻》等现代说唱节目,在当地有相当知名度。
  
  刚跳完大花场,几位女演员来不及喘口气,听说要演说唱节目,立即又投入到新的演出中。原来,除了跳舞外,他们还擅长说唱,像《摘石榴》这类传统民歌,不光个个都会唱,还能一边唱一边跳。
  
  “锣鼓一敲真开心,我来夸夸新农村。党的政策真正好,五零六零都知晓。过去全吃红芋饭,现在吃啥都随便……”这首《夸夸现在新农村》是他们每次演出的保留曲目。
  
  特色舞种 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顶小轿,上面扎满红纱和流苏,后面还有一根细细的竹竿挑着,“新娘”和“轿夫”前后配合,这就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独杆子轿。
  
  这种用竹竿扎的小轿,加上一圈帷幔有十多斤重,表演时绑在“新娘”腰上,用手扶着两侧防止倾斜,实际上重量都在“新娘”一个人身上。
  
  “这个季节还好,要是30℃以上的天气,穿戏服还要架着花轿跳半个小时,里外都能汗透。”扮演新娘的陈静也是朱寨群乐文艺团的一员,平时在当地经营一家早餐店,业余时间参加文艺团的活动。她说,街上的民间艺人跟她一样,只要听到锣鼓响就坐不住了,大家都是出于一种喜爱。
  
  与陈静搭档的“轿夫”,手持一根缠着丝带的竹竿,借助其韧性上下摆动,表示挑着轿子在走。两人小碎步前后一致、配合默契,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在整场表演中最具看点。
  
  扮演轿夫的朱宗田在当地开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在抖音号上发了近千条民间舞蹈的短视频,有4000多个粉丝。他说,不少客户都是看了他的短视频来拍婚纱照,还请他们文艺团在婚庆当天演出助兴。
  
  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当地包括群乐文艺团在内的十多个民间演艺团体,都要聚在一起表演当地特有的“三仙会”舞。据1997年出版的《阜南县志》记载,流行于朱寨一带的三仙会,是阜南县独有的舞蹈形式。
  
  在集体舞蹈游行表演时,3个用竹篾扎成的高大“巨人”沿街开道,演员藏身于2米多高的竹架中,在锣鼓声中自由表演,呈现出左右摇摆、憨态可掬的模样。传说,走在最前面的“巨人”名叫“黄孩”,是当地一个穷苦农民,因遭受旧社会压迫,冤屈无处申诉自缢而死。乡亲们找到“乡保”为其鸣不平,“乡保”便领着他去找土地爷告状。
  
  表演时,“黄孩”不停地走动,“乡保”在“黄孩”和“土地爷”之间来回穿梭,以示他到处找人伸冤,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铲奸除暴、伸张正义的愿望。
  
  1985年12月,安徽大剧院举行落成庆典时,朱寨民间舞蹈队应邀参加演出,将“巨人”改为福、禄、寿、喜四仙,意为福、禄、寿、喜到人间,歌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三仙会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
  
  推陈出新 舞蹈曲艺好戏连台
  
  “说的是八月里来庄稼黄,农民打工转回乡……”民间艺人曹洪海患有先天性弱视,已近半盲。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曲胡,和演奏扬琴、二胡的民间艺人一起定好音,三人配合唱了一段琴书。熟悉的旋律,加上带着乡土气息的唱腔,让人听起来感觉耳朵痒痒的。
  
  既能表演朱寨民间舞蹈、淮河琴书、大鼓书、嗨子戏,又能表演相声小品、流行歌曲、现代戏……在距离朱寨镇集贸市场9公里远的曹店村,80岁的曹洪海不仅把草台班子办得风生水起,还于2012年注册成立了阜南县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每年承接演出都超过100场。
  
  曹洪海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孟影同为省级非遗淮河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祖师爷是凤台县毛集的朱华平,师爷是颍上南照镇的李家生,师傅是朱寨当地的陈志敏、管文朋,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
  
  不过,曹洪海年轻时除了学习淮河琴书,还向阜南郜台乡的民间艺人汪五学习花挑子、旱船、嗨子戏。其中,在阜南县和河南省淮滨县一带流行的嗨子戏,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阜阳,除了阜南县演艺中心外,只有曹洪海的艺术团常年演出嗨子戏。
  
  阜南县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现有53名民间艺人,大都是曹洪海一手带出来的。像《点大麦》《打长工》这类传统嗨子戏和现代嗨子戏选段,艺术团都能演,与民间舞蹈相映成趣。
  
  2023年,阜南县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中标阜南县“2024年送戏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文艺演出”80场,为广大群众送去艺术享受和欢乐的笑声。
  
  艺术团一场演出15个节目,时长不少于100分钟。“观众喜欢看民间舞蹈,适合放在开场。”曹洪海说,但一场演出只有民间舞蹈还不行,中间需要穿插其他节目,才能长时间吸引观众。
  
  10分钟左右的热场舞结束后,上演反映近年来农村生活变化的小品、说唱,台口的观众张着嘴看,外围的路人踮着脚听……就算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农村演出,也能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些年,曹洪海根据需要,编排了《丰收的歌儿唱不完》等淮河琴书节目,还有《走亲家》等小品。但是,民间舞蹈还是艺术团压箱底的节目。
  
  朱寨镇文化站站长张开斌说,现在全镇15个村,有11个村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队。比起广场舞,大家更喜欢看有锣鼓伴奏的花挑子、旱船这类民间舞蹈,还有独杆子轿、三仙会。这说明,时代在变,大家对民间舞蹈和曲艺的热爱没有变。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