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临泉肘阁抬阁 谁持彩练当空舞

2024-10-24 09:53| 编辑: 刘黎 | 查看: 234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 实习生 王雅琳 通讯员 张玲芝 李晓敏/文 全媒体记者 庞诚 王彪/摄|来自: 阜阳日报

  “准备好没?”
  
  “好了!”
  
  紧随众人一声响亮回答,直径达2米的大鼓被刘文昌敲响。随后,身着艳丽戏装的肘阁抬阁老艺人走着“S”形步伐,左手有节奏地摆动,右手扶托着脸涂油粉、身穿戏装的小孩。老艺人不时变换队形,小表演者或踢腿或摆动双臂或翻跟头,精彩的表演引来游客阵阵喝彩。
  
  这是今年国庆节期间,记者在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看到的一场临泉肘阁抬阁表演。
  
  临泉肘阁抬阁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以鲜亮的彩扎、亮丽的服饰、奇巧的构思、惊险的表演广受欢迎,绽放出璀璨光彩。2008年,临泉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泉肘阁抬阁演出现场
  
  源于热爱 演出不单为挣钱
  
  “上面那小孩是真的吗?”
  
  “呦,那‘孙猴子’还翻跟头呢……”
  
  演出现场,围观游客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一边好奇地议论着。
  
  这支肘阁抬阁表演队伍,连续踩街五六百米。一场表演结束,记者利用休息时间采访了表演队负责人刘文昌。他告诉记者,这看似轻巧的表演,其实有着常人不能承受之“重”。表演肘阁用的单个架子就有30多斤,加上一个30多斤重的小孩,支撑者要承受六七十斤重的负荷。不仅如此,表演者还要且行且舞,表演难度很大。
  
  这支表演队伍有20多人,其中8名是孩童,年纪最大的是73岁的刘文昌。
  
  刘文昌是临泉县杨桥镇人,也是临泉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农户人家,叔父曾是肘阁抬阁演员,常在春节、庙会时节随班演出。每当看到叔父表演,他都兴奋得手舞足蹈。4岁时,他就随叔父参加了肘阁抬阁班演出,扮演孙悟空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上学后,他又学习了美术和手工制作,为从事肘阁抬阁艺术打下了基础。
  
  初中毕业后,刘文昌回乡务农。肘阁抬阁班有演出活动,他都参加,渐渐地成了肘阁抬阁中的主力演员。
  
  由于刘文昌有初中文化基础,又爱读小说,他和团队成员借鉴其他艺术创作了一批新节目。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当地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肘阁抬阁演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2000年,在他的热心操持下,杨桥镇的肘阁抬阁队伍又慢慢组建起来。随着政府及社会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2008年,临泉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今天的演出,俺们早晨5点就起了床,到刘文昌家收拾道具、帮着装箱。”肘阁抬阁演出队成员任明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开始参加表演肘阁抬阁。如今,他家的孩子都成家了,生活也好了,不用为生计发愁。“这几年,我没有外出打工,在家种点地,有吃有喝。有演出就来,主要图个乐。”
  
  记者了解到,不少肘阁抬阁艺人和任明环情况类似,平时在家种地或做零工、经营小生意,有演出就积极参加。“现在挣钱的门道多,能来参加演出的都不是为了挣钱,主要是因为热爱。”刘文昌说。
  
  特色鲜明 接续传承五百余年
  
  据文献记载,明朝中期,临泉肘阁抬阁就在杨桥、长官等地演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临泉肘阁抬阁进一步发展创新,演出区域从临泉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市,包括河南省新蔡县、淮滨县、平舆县等地。鼎盛时期,演出团队从2个增加到8个,演员由100人增加到近1000人。
  
  临泉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肘阁抬阁是一个统称,分为肘阁和抬阁。抬阁由2至8人抬着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装的小演员,依据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肘阁是从抬阁演化而来的,由表演者和支撑者两部分组成。支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绑牢的铁支架,身穿戏装遮掩,铁架从一袖筒中露出。小演员被固定在铁支架上、着戏装,扮作戏剧、传说中的人物。这种艺术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可下架休息,因新鲜、奇巧与灵活,深受群众喜爱。
  
  “临泉肘阁抬阁一般在露天场所或街道流动演出。早期的演出场所都是平地,外围观众看不到,于是,演出形式渐渐从地面舞蹈‘长到’了空中,发展到驮着小孩高高演出,配以锣鼓、笛、笙、箫等乐器伴奏。”刘文昌说,肘阁和抬阁都有芯子(小演员)、铁枝(演出道具)、飘色(服装)三部分组成。肘阁和抬阁的最大区别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抬阁的底座是方桌,肘阁的底座是支撑者——多为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节目多取材于戏剧、传说,如《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喜庆、欢乐、奔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4到6岁的小孩可以当芯子,再大就扛不动了。”刘文昌说,当芯子的小演员一般都是自家的孩子。以前演出时,谁要是没当上芯子还要哭闹一番。男孩芯子长大后,一般顺其自然就当底座(成人支撑者),艺术团的老伙计小时候都当过芯子。
  
  这些年来,作为临泉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昌一直为传承和保护肘阁抬阁而忙碌。节庆庙会上有他的身影,婚礼庆典上也有他的身影……只要有演出机会,他一定不会错过。“要是接到迎亲的活儿,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来准备道具、化妆。”刘文昌说。
  
  他还经常去杨桥镇综合文化站非遗传承基地培训肘阁抬阁爱好者。几十年来,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肘阁抬阁艺人,使肘阁抬阁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久传不衰。
  

  刘文昌(左)展示表演道具。
  
  勇于创新 赢得观众点赞
  
  努力做好传承工作的同时,刘文昌积极思索如何改良道具、创新内容,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临泉肘阁抬阁的魅力。
  
  在刘文昌家3楼房间里,放置的几乎都是肘阁抬阁的演出道具。刘文昌拿着一个带座椅的铁架告诉记者,这就是小演员表演时坐的铁支架。
  
  “一场肘阁抬阁表演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以前小演员都是坐在只有二指宽的竹片上,时间一长很容易屁股痛,不愿意演出。”刘文昌说,为了让小演员不闹气,他特地将儿童座椅安装到铁支架上。改良后,小演员坐着表演舒服很多,连续表演很久都不会哭闹。
  
  刘文昌指着铁马甲说,以前铁马甲和座椅的铁支架接口都是一对一的。因为表演准备时间紧张,如今,他把所有接口都统一变成了圆形的,实现了铁马甲和铁支架的灵活搭配。
  
  以前,抬阁表演的桌子加上两三个孩子总重量超过100公斤,老艺人每次蹲下抬起都不容易,常常因站起时间不一致,导致桌面倾斜吓到小演员。在多次摸索中,刘文昌将演出用的桌子的高度从8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还利用新材料降低桌子重量,在桌腿上加装轮子,大大减轻了艺人负担。同时,为增强抬阁表演效果,他还在桌面下安了弹簧。“远远看去,跟大伙抬着一样,有一颤一颤的感觉。”刘文昌告诉记者。
  
  由于临泉肘阁抬阁的独特性,近年来多次受邀参加省内外大型活动。2023年10月12日至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临泉肘阁抬阁受邀参加演出。杨桥镇文化站站长陈守城告诉记者,临泉肘阁抬阁是“天府大巡游”47支表演队伍之一。他们表演的《西游记》《杨金花夺印》《吕布戏貂蝉》等片段,人物造型别致,表演真诚质朴,充分表现了临泉人热爱生活、勇于创新、追求幸福生活的豪迈之情,赢得嘉宾和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我们在成都表演时,还有观众怀疑上边穿着戏装、晃来晃去的小孩是假的,看到小孩会眨眼、说话甚至哭闹,才知道是真人,不禁都竖起大拇指点赞。”刘文昌说,能登上那么大的舞台,让更多人欣赏到临泉肘阁抬阁的精彩表演,他觉得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虽然现在农村不少年轻人都出门挣钱去了,但是每年都有十几个家长送孩子来当芯子,学习肘阁抬阁艺术。”刘文昌说,大人送孩子来学习,都是因为喜欢肘阁抬阁。为照顾好孩子,这些家长常常跟着演出队,看老艺人扎彩、演出、化妆。时间一久,他们也学会了,成为潜在的非遗传承人。
  
  “临泉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政府给予了资金扶持,杨桥镇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传习基地和展示馆,还开办了多期技艺传承培训班。”临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杨锋介绍,如今,临泉肘阁抬阁艺人主要集中在杨桥镇、长官镇等古镇。其中,肘阁抬阁表演较为红火的杨桥镇有3个民间演出团队,业余艺人达150多位。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表演肘阁抬阁,在传承保护非遗的同时,也给广大群众和游客带去艺术享受和欢乐。
  
  临泉肘阁抬阁代表性传承人
  


  刘文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刘文昌,1951年8月出生于临泉县杨桥镇,临泉肘阁抬阁第三代传承人。既擅表演又能创作,代表剧目有《刘全进瓜》《三国》《戏牡丹》《游西湖》等。
  


  丁玉祥(省级非遗传承人)
  
  丁玉祥,男,1945年7月出生于临泉县长官镇,临泉肘阁抬阁第三代传承人,长官镇肘阁艺术团团长。曾创作出《农民工》等节目,多次带队参加省、市、县大型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