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做强特色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5-12 09:01| 编辑: 刘黎 | 查看: 691| 评论: 0|原作者: 邓闪闪|来自: 阜阳日报

 阜南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空间在县域,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抓好县域经济,实现城乡融合才有坚实基础。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挖地方特色资源

  要在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稳供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科技含量、发挥品牌效应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整合阜阳地理标志产品、传统工艺等地方资源要素,重点培育发展柳编、延秋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度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杂技演艺、节庆民俗、农耕体验等新型业态,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重点运用种质资源保护、智能温室栽培、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构建特色化、融合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立足太和贡椿、阜南柳编、会龙辣椒等地方特色产品,构建“地理标志认证+企业商标注册+文化IP孵化”立体化品牌矩阵。把特色品类纳入“三品一标”认证体系,通过差异化定位破解同质化竞争瓶颈。同时,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依托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特色产品“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将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供销优势。

  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厚重的人文积淀、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使阜阳宛如一座淮河文明的博物馆。要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对特色产业的赋能作用,从以下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一是开发文化资源。系统梳理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IP,实现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有机嫁接。

  二是融合旅游资源。依托颍州西湖、颍上八里河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欧苏文化底蕴,在莲藕种植区复现“曲水流觞”场景,开发荷叶茶制作、古典诗词研学等衍生业态,使优质特色农产品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整合特色元素。系统整合闻集草莓采摘节等地方特色元素,开发“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游”线路,在传统村落中植入非遗手工作坊、民俗展演空间,打造“上午摘草莓、中午品药膳、下午学剪纸”的沉浸式体验文旅项目。

  四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组建文化遗产转化研究机构,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培育既精通传统技艺又擅长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完整价值闭环。

  强化人才资源支撑

  做强县域经济,关键在人。要构建精准引进、系统培养、多元实践、立体保障的全链条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一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构建“双轨制”人才引进体系,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引进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等领域领军人才。实施“凤还巢”工程,通过优化户籍迁移、职称互认等政策,吸引本地籍技术骨干回归,形成高端引领与本土支撑相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同时,依托阜阳地方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推行企业命题、院校解题的订单式培养机制,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二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开展产业政策与数字经济专题培训,联合行业协会共建产业实训中心,强化专业技能培训,设立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推动乡村实用技术攻关。重点实施“青蓝工程”,通过项目跟投、成果分成等市场化激励机制,促成产业新秀与行业专家结对传承技艺。

  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打造实践教学网络,以阜南柳编、界首再生资源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省级产业人才孵化基地集群,配套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和苏阜结对合作推进跨区域人才联盟建设,定期选派骨干参与苏、浙、沪重点产业项目实践,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发展。

  四是强化保障支撑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培育基金,建设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综合体。创新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股权激励联动机制,开发搭建智慧平台,实现人才需求智能匹配与成长轨迹动态追踪。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