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持两块檀板,右手拈一根琴竹……在淮河琴书舞台上,一张巧嘴便可演唱社会万象,方寸之间就能纵横上下五千年。 琴书传入阜南县已有200多年历史。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质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且带有淮河流域浓郁的乡土气息,淮河琴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12月,淮河琴书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影(中)与同事在排练。 特色鲜明有“九腔十八调” “那一年黄河泛滥发大水,奶奶我坐在簸箩里,从黄河一直冲到淮河地,死死地抓住杞柳枝,洪水浪扑打得俺奄奄一息……”初夏时节,记者来到阜南县城北新区淮河琴书传习基地,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淮河琴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影正带领学员排练淮河琴书《杞柳新曲》。 《杞柳新曲》以三代人与杞柳的不解之缘为主线,讲述了阜南柳编通过广交会走向世界,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的故事。2024年4月,《杞柳新曲》在中国曲协、安徽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曲艺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暨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走进濉溪专场演出中首次亮相。 “时隔一年,我们对这个作品进行修改完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语言也更接地气。”从艺40多年,无论是修改老作品还是打磨新作品,孟影都全身心投入。她对淮河琴书的热爱,深深融进了每一句唱腔里。 1971年,孟影出生在阜南县会龙镇芦庄村。她自幼跟随父亲学唱琴书,7岁时便能操琴唱曲,12岁时凭借琴书小段《揭棺盖》获阜阳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 “1962年,我父亲孟献春从砀山县一路卖艺来到阜南会龙落户。”孟影说,她的祖父、父亲和姑姑都是以唱琴书为生的民间艺人,她的传统琴书都是跟父亲、姑姑学的。 孟影小学毕业后,父亲托人买了一辆自行车。之后的几年间,她跟随父亲骑着自行车四处唱琴书,换来一家人的口粮。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交界处的集镇农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据1997年阜阳市文化局编印的《阜阳地区文化志》记载,琴书又名扬琴或清音琴书,在豫、鲁、皖、苏等地流行。以前,人们通常把安徽琴书称为淮北琴书,一般认为淮北琴书是山东琴书从鲁西南传入泗县后与凤阳歌及其他民间小调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与山东琴书和徐州琴书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后来,因安徽琴书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便改名为“淮河琴书”。 据有关资料记载,琴书传入淮河北岸的阜南县已有200多年历史。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质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且带有淮河流域浓郁的乡土气息,淮河琴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艺术特色上,淮河琴书有“九腔十八调”:叠断桥、罗江怨、银纽丝、呀儿哟、梅花落等9种曲牌,上河调、下河调、凤阳歌、垛子板等18种唱腔。传统曲目主要有《王天宝下苏州》《雷公子投亲》《西厢记》《白蛇传》《大红袍》《小红袍》等,传统小段有《夸女婿》《拷红》《水漫蓝桥》《白玉楼讨饭》等。 扎根人民不断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孟影用淮河琴书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先后斩获3个国家级大奖:2004年9月,淮河琴书《一块碎玻璃》获评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2010年6月,淮河琴书《买巴掌》获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16年10月,淮河琴书《轧狗风波》获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其中,她代表阜南县文化馆创作表演的《轧狗风波》讲述了这样一个干群关系密切的故事:司机马二牛开车轧死镇党委书记家的小黄狗后,真诚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镇党委书记不但没有要马二牛的赔偿,反而鼓励他安心致富。“《轧狗风波》源于发生在宿州市埇桥区的一个真实故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编剧庄稼(原名庄怀先)经过认真构思,将这个故事改编成淮河琴书《轧狗风波》,由我表演,赢得了观众认可。”孟影说,这些获奖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发展变化。 从学艺开始,孟影就一直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出生在农村,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她说,群众关心的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编成淮河琴书节目,通过琴书艺人的表演,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的孟影因为结婚生子,曾一度告别舞台。1994年,阜南县梆剧团邀请她参加县教育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找到她父亲来做她的思想工作。“当时家里开的饭店正忙,真是一步都走不开,但我觉得,既然大家需要我,我就不能拒绝。”就这样,孟影重返久违的舞台。演出结束后,阜南县梆剧团研究决定破格录取孟影。 从1994年进入县梆剧团,到2002年正式拜著名琴书表演艺术家吴舜英为师,再到2004年摘得牡丹奖,孟影不断对淮河琴书唱腔进行改良。“传统琴书的唱腔是现代琴书小段唱腔的根,我在吸收其他剧种、曲种代表性唱腔的同时,不断丰富琴书唱腔。”她说,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创新。这是淮河琴书200多年来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秘诀。 近年来,由于不断亮相国家级文艺舞台,淮河琴书受到更多关注,曲艺界人士对淮河琴书的评价是:变得非常洋气。如今,除了唱腔具有淮河文化特色和魅力外,淮河琴书的伴奏乐器有曲胡、二胡、京胡、琵琶、三弦、笙乃至大提琴,让舞台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孟影还与合作者充分发挥曲艺“短平快”优势,创作了一批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品,如2020年以来创作的《柳编新曲》《战洪图》《母女战疫情》《说说农村新变化》等,每年平均参加各类公益性演出、比赛200多场。 老中青少齐心协力传承 目前,我市有两名淮河琴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外一名是家住阜南县朱寨镇曹店村、81岁的曹洪海。这么多年来,曹洪海一直坚持不懈致力于淮河琴书的传承和发展。 2012年,曹洪海牵头成立了阜南县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团里50多名民间艺人基本上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近年来,艺术团每年承接的演出都超过100场,每场演出的保留节目都是淮河琴书。 曹洪海患有先天性弱视,现在接近半盲,对扬琴、曲胡、二胡等乐器样样精通。这些年,他根据时代需要编排了《秸秆禁烧好处多》等琴书节目。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还多次中标县文广新体局“送戏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文艺演出”项目,在阜南县广大农村地区有一定知名度。 如今,阜南县形成了老中青少一起传承淮河琴书的局面。 每周六,都有一群来自各乡镇的学员到阜南县城北新区淮河琴书传习基地学习,家住阜南县曹集镇的秦子涵、秦子硕姐弟俩就是其中的优秀学员。记者采访时,但见他们各自左手拿起檀板、右手轻拈琴竹,分别即兴唱了一段琴书,唱腔和动作都有模有样。 孟影至今记得,去年冬天一个结冰的早晨,她冒雪来到传习基地开门时,姐弟俩和奶奶等在门口的一幕。“当时,两个孩子冻得直跺脚。我一问才知道,他们看天气预报要下雪,前一天晚上就赶到了县城,住的是很便宜的旅社。”孟影说,得知这个情况,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又为两个孩子刻苦学习淮河琴书的精神打动。 2023年9月,阜南县曹集镇阜濛学校开办淮河琴书非遗传承班,孟影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现场授课,包括秦子涵、秦子硕姐弟俩在内的30多个孩子是第一批学员。除了学习琴书演唱,非遗传承班还开设了扬琴、曲胡、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课程,所有乐器都由学校采购。 一年多来,包括淮河琴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庆宝、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蔓在内的多位中青年专业教师,从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入手,一字一句教他们唱琴书、手把手教他们演奏乐器。“如今,像《粒粒皆辛苦》《一块香蕉皮》这样的琴书小段,这些学员都能登台表演。”孟影说,2024年,部分优秀学员还参加了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汇报展演等。 其实,早在2018年,阜南县淮河琴书传习基地(孟影曲艺工作室)就已经开始筹建,地址设在阜南县演艺中心。2020年,阜南县每年拿出16万元作为非遗传承专项经费,县文广新体局协调有关单位提供300平方米室内场地作为淮河琴书排练室。目前,基地已培养演唱学员20人、伴奏学员30人。 2023年5月,孟影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两年来,她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次出差任务。每次出差,她最牵挂的就是传习基地的孩子们。“中国曲协主席冯巩经常勉励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把‘德艺双馨’摆在首位,包括淮河琴书在内的地方曲艺,要多到基层去。”孟影说,像淮河琴书这类用方言演唱的曲艺,离不开孕育她的这条淮河,也离不开淮河两岸的土地,更离不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再过一段时间,淮河琴书传习基地将进一步扩大排练和演出场地,每周六定期举办琴书专场演出。届时,群众不仅能欣赏到孟影的专业琴书表演,还能一睹青少年学员的风采。 淮河琴书代表性传承人 孟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孟影,1971年出生,阜南县会龙镇芦庄村人,1994年进入阜南县梆剧团,2017年1月获评国家一级演员,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获得一个牡丹奖和两个群星奖。 曹洪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曹洪海,1944年出生,阜南县朱寨镇曹店村人,2012年牵头成立阜南县鹿上民间曲艺艺术团,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编排的淮河琴书代表作品有《丰收的歌儿唱不完》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