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面古铜镜 见证一段特殊历史

2025-5-15 09:10|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91| 评论: 0|原作者: 通讯员 陈文林|来自: 阜阳日报

  在太和县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件锈迹斑斑的古铜镜。从外观上看,这件古铜镜和其他古铜镜没有太大不同。然而,这件古铜镜又非同一般,它是宋金对峙时期泰和县(今太和县)官造“王”字铭文菱花形铜镜,见证了一段特殊历史。

官造“王”字铭文菱花形铜镜

  典型的金国官造铜镜

  这件官造“王”字铭文菱花形铜镜,周边为八瓣菱花形,背面正中心为圆钮,绕以菊花纹。正八边形与主体纹饰隔开,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及阳刻楷体“王”字铭文,周围饰有一圈乳钉,菱花形一侧边缘阴刻“泰和县官造”及花押。

  从“泰和县官造”及花押可知,这件铜镜为典型的金国官造铜镜。宋金对峙时期,金国铜资源十分匮乏。为加强铜资源管控,防止民间私自铸镜以及限制铜镜的越境流通,金国实行严格的“铜禁”制度。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一年(1171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值)之半。惟神佛像、钟、磬、钹、钴、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金国官方规定,每面铜镜必须经过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登记,并在铜镜背面边缘刻上该县验记文字和花押,才能在一定区域内出售和使用。可能是出于溯源等考虑,不少铜镜上还刻有工匠姓氏。

  太和县博物馆所藏这件铜镜上的“王”字铭文,应为官府作坊中的王姓工匠。

  从“泰和县”到“太和县”的演变

  这件菱花形铜镜铭文中的“泰和县”为何不是“太和县”呢?其实,这里面藏着一段“泰和县”建置的特殊历史。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朝廷以汝阴县百尺镇(今太和县原墙镇)为县治,建置万寿县。在古代,地名避讳现象突出,宋代尤甚。宋徽宗视“龙”“万”等为皇权专用字,故将其列入地名避讳字范围,如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万载县(今江西省万载县)更名为建城县。据《宋会要·方舆》载,宣和三年(1121年),万寿县改名泰和县(一说在宣和元年,民国《太和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宣和年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颍河北岸(今旧县镇)。

  泰和县为宋金顺昌之战的故地。据清代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围顺昌,为刘锜所败,移砦于李村,距城二十里。(刘)锜出奇兵袭败之,金人退十五里而军。(刘)锜复募壮士掩击,金人退屯老婆湾。或曰老婆湾在太和县颍河北岸。”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双方议定: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泰和县被划属金国。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国灭亡,泰和县复归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窝阔台汗率大军攻占淮西后,泰和县又沦陷。

  元朝初期,因遭遇两次大水患,泰和县被废,并入颍州。明朝万历《太和县志》载:“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黄)河决堤,颍被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复决颍,太和患。宋时为泰和,县治临黄河,两经水患,县治遂废,因省其县入于颍州。”元大德八年(1304年),泰和县复置,县治移至今城关镇一带。

  明洪武四年(1371年),颍州及泰和县等隶属中都。《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二月癸酉,上谓中书省臣曰:临濠为朕兴王之地,今置中都,宜以旁近州县通水路漕运者隶之。于是,(中书)省臣议以寿、邳、徐、宿、颍、息、光、六安、信阳九州,五河、怀远、定远、中立(临淮)、蒙城、霍邱、英山、宿迁、睢宁、砀山,灵璧、颍上、泰和、固始、光山、丰、沛、萧共一十八县,悉隶中都。”

  明朝万历《太和县志》和清朝顺治、乾隆《太和县志》均记载:明朝洪武初年,泰和县改名为太和县。之后,太和县名沿用至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