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博物馆通史三厅的展品中,有一件汉代绿釉陶溷厕,为国家二级文物。它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建筑风格、丧葬习俗、环保意识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阜阳市博物馆珍藏的绿釉陶溷厕 展现古代先民智慧和制作技艺 陶溷厕也被称作陶猪圈厕所,是古代建筑明器的一种,多出现在汉代地主的墓葬中。汉墓的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生活实用器、兵器、车马器等。仓、灶、井、厕等明器都是汉墓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器物。汉代对牲畜的圈舍各有其专名,如马圈称厩、牛圈称牢、羊圈称庠、猪圈叫溷。溷厕是一种猪圈和厕所相结合的建筑形式。 市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陶溷厕通高35.5厘米、长29.5厘米、宽24厘米,附带的陶猪长9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这件文物主要由上部陶厕和下部长方形猪圈两部分构成。陶厕由中间一个主室和左右两个侧室构成,主室高大,三室有隔墙互不相通,每室前置长方形门,后置圆形通气孔。主室为四阿式庑殿顶,顶部起脊高大,有瓦垄,室外前墙壁饰长排方框形图案,室内底部前置横板,后与猪圈相通。两侧室顶部均为庑殿式檐,前壁门上部两侧饰长方形印花框,底部有孔与陶厕相通。下部猪圈左右两侧置方形槽,中部设置如厕的台阶式斜坡通道。猪圈左右两槽后部互相连通,右槽圈内置一只陶猪。整件文物外壁施绿釉,内壁不施釉。这件陶溷厕设计科学合理、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高超制作技艺,也为我们了解汉代陶艺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对于汉代陶溷厕,有学者将其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极简陋的台形单一厕所,多出现在秦代和西汉早期,后逐渐发展成较为复杂的溷与厕相结合的陶溷厕。第二种类型是单厕与猪圈结合,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围墙构成的猪圈,圈内附有陶食槽和陶猪,厕所架筑于正圈之上,厕所屋顶有两面坡或四角攒尖等形式,厕门外多有便于人上下的斜坡道,厕内地板开有长方形便坑,下通猪圈,粪便由此落入圈底。第三种类型是双厕与猪圈结合,主要特点是在长方形猪圈上方的两侧或对角分建两座厕所。中间为猪圈,圈后墙上搭檐棚为猪舍,前墙正中开一供猪出入的通道,圈两侧对称起造两座形制完全相同的高台厕所,门前有台阶,厕内便坑下通猪圈。还有的陶厕将厕所建在猪圈对角的平台上,便坑皆通猪圈。第四种类型是厕与居室、猪圈结合。汉代,同居室结合的厕所已经成为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起居非常便利。当时的许多厕所结构合理、设施齐全,内设尿槽、脚踏、台阶、扶手,屋顶辟有天窗,地面铺设花纹地砖。 反映汉代家居生活实景 秦汉时期“灵魂不灭”的思想广为流传,汉代的丧葬也一直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习俗,因此,陪葬明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家居生活实景,诸如仓和囷用来存放粮食,灶、盘、碗是饮食必需品,井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取水,溷与厕相结合的溷厕满足多种需要。 陶溷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两汉时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畜牧业、手工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墓葬中出土的陶溷厕是两汉时期典型的随葬品,一方面,说明汉代家猪圈养已成为常态,人们对肉食的摄取程度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猪圈与厕所相结合组成一套完整的溷厕,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 陶溷厕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溷厕上层为厕所,人的排泄物可以变成下层猪圈里小猪的饲料,人粪就不需要另外处理,同时节约了养猪成本。此外,主人还可将杂草、稻草或麦秆铺在猪圈里,与猪粪混合,在猪的不断踩踏下,很快就能沤成用于田地菜地的优质肥料。这与如今的农业循环经济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溷厕上厕下圈的结构特点,使其具备了多重功能,除可以解决主人生理需求外,还具有节约资源、净化环境等特点,表明汉代先民已具有一定的卫生健康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