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大户当“头雁” 增收有“靠山”

2025-7-3 09:39|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2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来自: 阜阳日报

   夏至时节,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按照设定路线,在太和县旧县镇大张村的玉米田里喷洒药物,精准开展化控作业。

  “夏玉米长到6至9叶期,通过化学调控技术调节玉米植株的形态,提升抗倒伏能力,是实现增产的关键措施。”站在田头,种植户侯德坤一边操控植保无人机作业,一边向村民介绍田管经验。

  谁能想到,这位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7年前才回乡重新种起庄稼。

  看好农业、农村的广阔前景,201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侯德坤毅然返乡,从流转50亩地起步,做回庄稼人。

  种植有了规模,但重拾锄头的侯德坤却没有在耕作方式上作出改变,小麦亩产连年保持在900斤左右。而当时同镇的其他种粮大户,一亩地平均要比他多打二三百斤。

  改变从2022年开始。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地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当年9月份,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侯德坤也积极加入其中。

  “你用我们合作社统一采购的种子,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我都提前跟你说,有啥问题咱们一起解决。”有了徐淙祥的支持,侯德坤重拾种粮信心。

  有一年,侯德坤按照传统的种植习惯旋耕整地,一亩地播了50斤麦种。一个多月后,两场寒流接连来袭,小麦叶子都冻黄了,他急得赶紧去找徐淙祥。

  那一天刮着北风、下着小雪,徐淙祥坚持要到地里去看看,接着侯德坤又去观摩了徐淙祥的千亩示范田。

  这一看才明白,徐淙祥的麦地深翻后又旋耕镇压,一亩地只用了30斤种子,麦苗出得比较整齐,发棵多、长势壮。

  “光旋耕,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徐淙祥埋头“问诊”后发现,侯德坤种植的小麦表面上看是弱苗冻害,实质上是麦地耕层浅、不保墒,易冻不耐旱。要想庄稼高产,就得深翻深旋、蓄水保墒、减少播量,促进分蘖长根,提高抗旱抗冻能力。

  “专家”指导帮扶有力,侯德坤的种粮事业爬过一道又一道坎。如今,他已流转土地400多亩,并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管理,让一片片田地从“望天收”逐渐变为“稳增产”,小麦亩产最高达到1400斤。

  腰包鼓起来的侯德坤,还联合5户种植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年作业面积超过2000亩。

  从“小户”变“大户”,从坚守传统的耕作方式,到向规模、科技要产量,侯德坤的故事在太和县并非个例。

  面对人均只有几分地、户均不到十亩田的现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太和县“破题”之策清晰:引导“愿种田、会种田”的小农户流转土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好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任。

  侯德坤所在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见证着这一“粮”策的成效。2022年9月,徐淙祥牵头成立协会时,加入协会的大户有525人。至2024年底,加入协会的大户已达到650人,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协会,帮扶都很到位,只要肯用心,种田有奔头。”丰收的夏粮已经颗粒归仓,帮助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渴望,如同田野里的玉米,正在侯德坤的心田拔节生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