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海杨浦区,同济大学科技园6楼的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里,上海嵘数科技负责人王鑫紧盯着屏幕;600公里外的界首市,某粮食机械生产企业车间内,工人正按他的指导调试智能生产线。 这套由上海嵘数科技研发的软件系统,让老厂房的生产效率提高三成。 作为全省首个由政府在长三角设立的离岸科创中心,2019年至今已迎来19家企业“安营扎寨”,有的建研发中心、有的设销售总部、有的对接产学研项目,在沪皖之间架起一条资源流动的“快车道”。 筑巢上海滩 “以前找上海专家合作,光路上就得耗半个月。”界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回忆,2019年的界首“创新资源不够用”——想搞研发,本地高校少;想拓市场,长三角渠道摸不清。如何破题?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界首在百年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的上海杨浦建立了离岸科创中心。 6年来,紧盯“以离岸科创中心为平台,推动新科技、新产业从上海向界首流动、在界首落地”的初衷,中心专班当起“红娘”:到31家商会、协会牵线,58批次长三角客商被请到界首考察;近两年举办20多场推介会,组织12批次企业实地看项目,10多项科研成果在界首落地…… 人才也跟着来了。依托离岸科创中心,2020年,界首把(长三角)招才引智服务中心设立在此,截至目前已为入驻企业引来24位高层次人才。离岸科创中心还带着安徽仁之堂药业、安徽云龙粮机等企业“出海”对接业务,把市场版图越画越大。 搭建平台、招引人才,归根到底是借助长三角地区的科创资源助推界首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森加自动化科技是入驻离岸科创中心的企业之一,公司不仅把与加拿大安凯尔科技联合孵化的水质分析仪项目搬到了界首,还联合中核矿业、安徽融城集团,孵出中核融城检测项目。项目在界首注册后,4个月创下500万元营收。 这样的故事在6年间不断上演。离岸科创中心联合界首的5个科技园、9个双创园,举办了38场活动,不仅有科技对接会、产业论坛,还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2所高校的专家给界首产业“把脉开方”。 产业合作结出一串硕果:冠泓塑业和上海大学纳米中心签协议,一起建实验室;光武塑料协会加入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联盟,话语权更足了;东华大学院士团队帮助安徽吉祥三宝高科纺织升级技术,从传统棉纺转入功能性纺织新材料领域,成为行业“领跑者”。 如今,离岸科创中心已入驻19家企业。安徽省生宸源材料科技把销售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这里,一边对接上海的原材料供应商,一边和高校团队研发新型包装材料,今年上半年通过上海渠道销售的产品猛增;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把产学研基地设在这里,东华大学院士团队每月来坐班,一起攻关的仿鹅绒絮片成了“科技冬奥”项目;安徽弋尚纺织把样品间设在这里,上海设计师的新面料方案一周内就能传到界首生产线。借助离岸科创中心搭建平台,上海光元、上海融虹、上海迅立达科技、上海森加自动化科技等8家公司成功注册,鼎洋日化可降解膜项目、基于区块链身份智能识别项目、中核融城检测项目、基于物联网智能水务系统项目等4个项目得以孵化。“研发在沪、转化在界”的循环越转越顺。 科创试验田 在曹伟看来,这个上海“飞地”不只是办事点,更是界首融入长三角的“窗口”。6年来,它和上海杨浦科创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银行金融学院等10家机构成了“伙伴”,还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等教学点;组织人员走访了上海技术交易所等18家龙头企业,把界首的好项目推出去,也把上海的好资源引回来。 界首还把这套模式搬到了深圳等地,搭起“上海研发—深圳转化—界首制造”的链条。2024年,界首(深圳)离岸科创中心牵线安徽鑫纪源科技和比亚迪合作,投资30亿元的含锂物料循环利用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超80亿元。 “离岸科创中心是界首驶向未来的‘科创方舟’。”曹伟说,接下来要建设更高质量离岸科创中心,让更多创新资源“飞”向界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