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颍州路文峰巷,有一家如今已不常见的小卖部,从1982年至今,已经营业了44年。要说它有什么特色,那就是一个字——旧。斑驳的墙壁、装满糖豆的玻璃瓶、门前摆放的连环画、充满年代感的“大哥大”、依旧能拨通的转盘电话机……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被塞得满满当当。简单的布局,唤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也成了年轻人眼中的城市打卡地。 装满旧时光的小卖部 9月24日下午,在文峰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在文峰巷里转了两个弯,找到了这家小卖部。 远远望去,一户居民的白粉墙上开凿出一个约两平方米的窗口,一根铁丝拧成的支架勾着铁皮窗檐。左侧墙壁挂着一块写有红色宋体字“小卖部”的木牌,右侧墙上则装着一部已不多见的磁卡电话机,下面还挂着“回BP机伍角”的招牌。 门口不远处,一个由薄木盒改制的小人书架子,瞬间将记者拉回到了80年代。数百本泛黄的小人书在书架上有序排列,有《西游记》《隋唐英雄传》《西厢记》等传统画本,也有《铁道游击队》《红岩》等革命故事,还有《大盗贼》《葫芦娃》等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 书架左上角贴着一张用白纸写的小提示:“1元看一本”。 “来看小人书的都是附近的孩子,随便看,不收钱。”店主吴会刚对记者说,“挂这个小提示,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点年代感,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的事,不可能真像几十年前那样收费。” 老吴今年69岁,经营的这家小卖部在附近算是最“年长”的。其他店家要么改行,要么关门,只有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小屋里穿越回80年代 进入小卖部,最先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一台正在播放央视电视剧《六姊妹》的老式黑白电视机。 “那时候的电视机质量真好。”老吴说,这是一台国产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是他当年做驾驶员跑业务时,客户抵作货款给的。他取出一张泛黄的保修卡和收据,上面有电视机的型号和售价:熊猫牌DB31H3,12英寸,418元,购买日期为1984年5月14日。 “当时这一带还是农村,这也是全村第一台电视机。”老吴回忆,那时的文峰巷还叫文峰生产队。电视机刚搬回来时,全村都轰动了,每天傍晚,老少爷们都搬着板凳来看,场面比看大戏还热闹。如今41年过去,借助信号转换器,这台老电视依然能正常播放。 电视机旁放着一部复古风十足的“大哥大”。上世纪90年代初,老吴在广州出差时为了联系业务方便,狠狠心花了一万多元钱买下这部“大哥大”,“当时差不多是一套房子的价钱。”虽然模拟信号的“大哥大”早已不能使用,但他仍经常充电,不时拿出来摆弄一番。 玻璃柜台上放着一部转盘拨号电话机,拿起来听筒里还有声音。记者试着拨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几秒钟后手机响起,屏幕上显示出这部电话的号码。 依然能正常播放的老唱片机,四壁悬挂的装满粮票、油票和国库券的镜框,书柜里泛黄卷边的《故事会》《今古传奇》……一切都让人恍如穿越回了上世纪80年代。 村民排队回传呼、打电话 1982年,为了让岳父有个事做,老吴在自家墙上凿开一个洞,改建成村里的第一家小卖部。 不过,由于当时没有营业执照,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担心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他特意嘱咐岳父低调开张,一旦发现村里有陌生人,就赶紧收摊。直到1986年,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宽松,老吴办理了营业执照,小卖部才算正式对外营业。 除了售卖油盐酱醋、香烟白酒等日常用品,老吴还陆续购进了2000多本连环画,以每本5分钱的价格供乡亲们在门口翻看。80年代末,随着BP机逐渐兴起,老吴去邮电部门申请安装了公用电话,这也是村里的第一部电话,为小卖部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那时候公用电话生意真是红火。”老吴回忆道,“村民们经常排着队回传呼、打电话,一分钟收费5角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光电话费就能赚100多块钱,在那时可不是小数目。” 看到电话生意不错,90年代初,他又申请安装了一部磁卡电话机,装在门外的墙壁上。 由于当时这一带位置相对偏僻,邮局工作人员特意在小卖部门口设置了两只信箱,一只收信,一只发信。那些年,每天都有村民来这里寄信、取信。乡亲们读信时,或喜或悲,或笑或泪,小店门口的空地,装满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陪着小卖部慢慢老去 随着城市发展,超市和便利店越来越多,小卖部的生意也逐渐冷清。老吴觉得,自己和这家小卖部、和周围的老邻居都有了感情,就这样陪着它一起慢慢老去,也挺好。 没想到的是,去年一场意外,让这家小卖部小小地“火”了一把。 去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几个年轻人跑进胡同躲雨,偶然发现了这家小卖部,如获至宝般围了上来。原来他们是阜城某影楼的摄影师和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原本计划在文峰公园拍外景,因下雨不得不暂停拍摄。见到这家难得一见的老式小卖部,新娘当即提出要在这里拍一组婚纱照。 在摄影师的引导下,新人或翻阅连环画,或拨动转盘电话,或手持“大哥大”,一组充满复古风的婚纱照顺利出炉。从那以后,时不时就有年轻人来小卖部打卡拍照,老吴也总是热情接待、积极配合。 老吴告诉记者,自己有退休金,虽不富裕,但生活无忧。他并不指望小卖部能卖出多少东西、赚多少钱。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为这座城市保留一点老胡同的味道,让更多人触摸到那个已逝年代的温度,这样也很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