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的王家坝闸。 全媒体记者 王彪 摄 八月的蒙洼,绿水悠悠。绵延的稻田、摇曳的芡实、亭亭的莲藕,丰收的气息在暑热中荡漾。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社区,65岁的刘珍云坐在自家小院里,身后电扇轻摇。 她的父亲刘克义生前总爱给后辈讲述1954年王家坝闸首次开闸的故事。 “父亲说,那时候粮食没了,房子泡在水里,老人孩子都缩在房顶上,青壮年蹚着水捆门板、扎木筏。直到天空传来轰鸣,三架飞机盘旋而来,投下一包包物资。”刘珍云说,这一幕成为父亲一生念叨的“救命恩情”。 1968年,8岁的刘珍云第一次经历开闸泄洪。她清楚记得,父亲把一家老小推上牛车,自己却转身往庄台跑,“他吼着‘我得守着’,背影很快就被雨帘吞没了。”那一年,数万人拖家带口转移,牲畜嘶鸣混着孩子哭声,村民蹚着齐腰深的水摸索逃生。“母亲带着我们紧急转移。” 时光流转至2020年7月,王家坝第16次开闸。刘珍云通过手机直播看着洪水涌入蒙洼,却再不见当年的慌乱。低洼区2000余人7小时内完成转移,庄台成了“孤岛”却水电不断,村医照常上门问诊。 从1954年的“救命飞机”到2020年的“云上调度”,从“家当尽毁”到零伤亡蓄洪,刘珍云说:“水还是那水,日子却早已不同。” 蒙洼人从容的背后,有一群水利人在默默坚守。 作为守闸人,王家坝闸管理处工作人员陈树勇及其哥哥、父亲(已故),见证了蒙洼的抗洪变迁。 “父亲是六安霍邱人,在王家坝闸开工建设时,响应号召参与建设。”陈树勇介绍。1953年1月10日,王家坝闸开工建设,除本地民工,还有不少外地人响应号召参与,父亲陈孝忠便是其中一员。 1953年初,在政府号召下,陈孝忠跟随家中长辈及当地100多名青壮年一起来到阜南,投身王家坝闸建设。陈孝忠抵达阜南时,眼前是一片荒滩。 “没有起重机,一船船石料全靠肩扛手凿。”陈树勇比划着父亲描述过的场景。 历时半年,王家坝闸的13孔闸门拔地而起。闸建成后,需要有人管理,有建设经验的民工可优先入选。年轻有为的陈孝忠,在父辈的建议下,留在王家坝闸成了第一代守闸人。此后王家坝闸多次开闸泄洪,陈孝忠均参与其中。“如今,还能在闸墩上看到不少红石头,这都是父亲当年从六安凿来的。”陈树勇说。 “小时候,我就知道这个闸很重要。”陈树勇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总在暴雨夜冲出家门。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他对水利知识更感兴趣。长大后,陈树勇也成为一名守闸人。工作后,陈树勇见证了王家坝闸6次开闸泄洪,也见证了王家坝闸的系统升级、设备更新。 “以前的老闸,是手摇式启闭机,需要七八个人连续发力,每次起力都要30分钟以上。”陈树勇讲述,1991年开闸泄洪时,大雨倾盆,为补充人力,从阜南调集了大批武警参与摇机。 1992年之后,王家坝闸有了供电设备,从人力逐渐走向半自动化装置。2005年4月14日,王家坝闸除险加固工程通过验收,移交王家坝闸管理所运行管理。王家坝闸的安全运用能力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大幅提高。 2020年,王家坝闸开闸泄洪,中控室按下电子开关,13孔闸门在51小时内完成水位调控,蓄洪区2000余人7小时安全转移,“科技抗洪”让陈树勇湿润了眼眶。 过去的5年间,王家坝闸更加“智慧”,自动化监控、精准远程控制、全覆盖的视频网络相继投入使用。1991年需要多轮青壮年协作的启闭流程,如今已缩减为“一键操作”。 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王家坝闸管理处副主任锁雷补充道:“通过实施启闭机房改造、闸门闸墩防腐防碳化处理、上下游护坡护岸整治等工程,闸体稳定性显著增强。” “父亲守的是闸门,我守的是设备,新一代年轻人守的是‘数据’。”陈树勇感慨。 淮水汤汤,奔流不息。闸机房外,红石闸墩与全自动化监测站并肩而立,如同代代守闸人的接力棒,在浪潮中铸就新的堤坝。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