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阜阳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校园,可以看到这里已成为一所培养高职人才的现代化院校。在主教学楼西侧,矗立着2021年恢复重建的“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鲜为人知的是,这所学校的前身正是阜阳抗战中学——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里曾招收1000多名学生,多数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阜阳抗战中学的诞生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5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阜阳城,城内社会各界或逃亡或迁徙。当时大量中小学生迫切要求读书报国,抗战各条战线也急需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才。”颍州区委史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背景下,由国民党广西派进步人士、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督察员郭造勋主导,在阜阳县长李健文的大力支持下,由老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秘书、救国会“九君子”之一的专署秘书任崇高全力筹办,以颍州师范为基础,于1939年春节前创办了面向皖北、豫东、苏北、鲁南的抗大式学校——阜阳抗战中学。 “抗战时期,原颍州师范南迁至湖南,阜阳抗战中学正是在颍州师范原校址(今阜阳现代职业学校所在地)上创办的。”该负责人介绍。 阜阳抗战中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主任由郭造勋兼任,任崇高任副主任兼教务主任,实际履行校长职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抗战救国纲领,任崇高制定了办学宗旨:“培养抗日救亡和建设人才”,并提出六项建校任务,包括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坚定其抗战必胜的信念;纠正其错误倾向,统一意志,团结并规律其行动;培养其抗战建国工作理论及技术;提高课外学习主动性,并领导从事实际工作;建立与沟通同学及教员之友爱团结,并加强对学生军事之学习兴趣等。 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从创办到结束,文化基础课教师,这些由学校从阜阳地区中学聘任的教员,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力。二是1939年2月至7月,中共阜阳县委和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团“政一队”特别党支部选派的三名党员教师,包括县委委员、党小组长马广智,担任初中三年级主任,教授语文和高一“公民”课;李祥生,担任初中二年级主任,教授语文;朱暇,担任初中一年级主任,教授英文和全校音乐课。三是1939年春,豫皖苏省委决定,建立皖北特委,书记周季方(周德威),组织、妇女委员张建芝;宣传、青年委员王鸿钧。周季方与郭造勋、任崇高为四川籍同乡,被聘为语文教员,张建芝教一年级数学,王鸿钧教英文。他们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领导皖北十县党组织活动。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中共阜阳县委和“政一队”又增派了共产党员徐勉宜、张允中、司朋三位教员。 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阜阳抗战中学通过两次寒假招生和一次暑假招生,共招收学生1000多人,分为五个班级:初中一、二、三年级3个班,高中一、二年级2个班。 党组织先后派去三批教师和应聘的党员教师,得到任崇高的全力支持,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将《论持久战》《抗战的一般问题》《动员须知》《中国的进步在哪里》《怎样做一个抗中的学生》等列入教学内容,并结合安徽地理,特别是大别山的地形地貌特点,为学生参加游击战争做准备。军事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军事素养和纪律意识,普及了战时救护知识和技能,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抗战理论基础,更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1985年11月4日,在阜阳市党史办公室召开的抗战中学师生座谈会上,46年前的学生们(当时已成为阜阳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回忆了在校生活。有学生追忆朱暇老师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指挥教唱抗战歌曲,深入学生宿舍排忧解难,开创了教师新风;有学生讲述李祥生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洄溜集及周边农村开展宣传活动的事迹;还有学生回忆周季方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学识渊博,反复教导“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1939年10月,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推行国民党反共政策,改组动委会和工作团,阜阳形势急转直下。1940年3月,动委会内的中共党员奉命撤往涡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中学党支部成员随“政一队”党组织一同转移。至此,抗战中学停办。 不过,抗战中学培养的1000多名学生中,很多人思想觉悟得到提高,走上了革命道路。例如,在第二野战军向四川进军时,该校就有七八百人参军入伍。 “抗战中学师生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和西南地区,在各条战线上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颍州区委史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为阜阳抗战宣传发动枢纽 1939年5月,受彭雪枫指派,时任豫皖苏区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周季方来到阜阳,组建了中共皖北特委。位于现阜阳职业技术学校(原阜阳抗战中学)校园西侧的三间平房,曾是周季方、张建芝夫妇的住所,也是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所在地。 在阜阳期间,皖北特委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团结第五战区部队共同抗日;利用“政一队”的社会影响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动员领导国统区各阶层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筹集资金为部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特委与阜阳抗战中学共同成为阜阳抗战宣传发动的重要枢纽。 1939年春节,大雪纷飞。抗战中学师生组成五支抗日救亡宣传队,高唱“好男儿报国在今朝”等救亡歌曲走上街头,参加阜阳各界锄奸宣传周活动。师生们慷慨激昂的演讲吸引了大批群众。 当年3月24日,任崇高先生背着行囊,带领50多名师生组成的宣传队徒步前往阜阳县洄溜集实验区,与“政一队”洄溜集区工作组配合,开展为期一周的话剧公演、露天演讲、家访谈心等活动。 “公演票款全部用于救济灾民,演出效果远超预期。”颍州区委史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演唱流亡歌曲时,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潸然泪下,青年们义愤填膺。剧中汉奸角色遭到观众唾骂,甚至有孩童用石子砸伤了扮演者的鬓角。 露天演讲点燃了群众的抗日怒火,现场响起阵阵呐喊:“是日本飞机炸毁了我们的家园!”“是日本强盗让我们挨饿!”“我们要自卫!”连捡菜的妇女都认识到“送夫参军就是伟大”,孩童们也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1939年10月20日,亳县自卫总队常备第二中队指导员、“政一队”队员、“民先”队员刘冠民率部与进犯日军血战,壮烈牺牲。抗战中学师生组成慰问队,徒步往返200余里前往慰问。这次经历给师生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我市对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进行了复建。2021年6月,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的旧址完成复建,设有全国抗战史、豫皖苏边抗战史、阜阳抗战史、阜阳抗战中学、中共皖北特委五个展示单元,并挂牌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色教育基地、阜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者6000余人次。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