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枪声一响,无惧生死 98岁老兵赵义汉的烽火记忆

2025-8-25 08:37|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143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田鋆生 实习生 刘苏婉/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赵义汉向儿子展示纪念章


  岁月流转,却抹不去英雄心中滚烫的热血记忆。“冲!杀啊!”日前,在阜南县鹿城镇金马小区的家中,98岁的新四军老兵赵义汉谈起抗战经历时,依然情绪激昂、目光如炬。虽已年近百岁,但他对战场上的呐喊与硝烟仍记忆犹新:“那场遭遇战,子弹打穿了我的背包,离牺牲就只差那么一点……”

赵义汉夫妇


  背包被子弹打穿差一点牺牲

  在赵义汉子女的协助及阜南县老干部局提供的档案资料帮助下,一位热血青年参军抗日的过往,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记者眼前。

  时光回溯至1927年,赵义汉出生在安徽宿县(今淮北市濉溪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一家六口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因家庭人口多且贫困,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赵义汉15岁那年,父亲被国民党军队征召入伍,此后便杳无音讯。后来有乡亲传言,父亲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家仇国恨,像一颗种子在少年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1945年2月,刚满18岁的赵义汉加入在当地活动的新四军。他所在部队活跃于皖北、豫东一带。入伍后,他在随营学校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刻苦训练军事技能。

  战争的残酷很快便降临。一次夜间行军时,部队与小股日军意外遭遇。“子弹嗖嗖地从耳边擦过,响声就像吹哨子一样!”赵义汉比划着说道。那场遭遇战是他第一次直面死神,“背包都被打烂了,就差那么一点点……”一番苦战后,部队成功击退了敌人。这次生死一线的经历,锤炼了他无畏的勇气。

赵义汉敬礼

赵义汉和战友,前排左为赵义汉


  冲锋号一响,他第一个冲出战壕

  1945年春天,日军对皖北涡阳、亳州等地持续展开扫荡,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

  “那段日子,真的太苦了。”言语间,赵义汉眼中泛起了泪光。在敌后作战时,补给极为艰难,部队常常露宿在野外的沟壑或路边,以游击方式与敌人周旋。半个月不洗澡、不换衣服是常有的事,身上生了很多虱子。

  有一次,赵义汉所在的小队借宿在一户老乡家中。深夜,一队日军也进驻这个小村庄。敌我双方同处一村,随时都有爆发冲突的危险。那一整夜,他紧握钢枪,彻夜未眠,随时准备拼死一战,直到次日清晨敌人离去,才稍稍松了口气。

  危险与艰苦,从未磨灭新四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在一次伏击战中,随着冲锋号吹响,赵义汉率先跃出战壕,挺起钢枪,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都是一个肩膀扛个脑袋,真打起仗来,谁也顾不上害怕!”深埋心底的仇恨化作了杀敌的力量。在这一战中,他连续刺倒两名敌军,“以前总听说日军拼刺刀厉害,可到了抗战后期,他们已经拼不过我们了!”

孩子们看望赵义汉


  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抗战故事

  日本投降后不久,解放战争就爆发了。

  赵义汉先是在豫皖苏军区三分区土改工作队工作,后担任宿县百善乡乡长。淮海战役期间,他在后方积极做好支前保障工作,安排救治伤员,掩埋牺牲的战友。1949年3月,赵义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赵义汉先后在宿县地委、治淮委员会二总队、阜阳地区治淮总队、阜南县水利局、阜南茨准指挥部、阜南县供电局工作,1984年他调至阜南县人大常委会,任专职常委,1991年离休。

  如今,赵义汉家中珍藏着多枚擦得锃亮的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等,每一枚纪念章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每天收看新闻,是赵义汉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当有年轻后辈前来探望,他总会紧紧握着他们的手,一遍遍讲述那些烽火岁月。“现在的日子多好啊!”赵义汉老人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楼,声音里满是感慨,“抗战的故事,我活一天,就讲一天。得让年轻人知道,国家强大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枪声虽已远去,但那份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仍在老人的讲述中熠熠生辉,穿越时空,深深叩动每一个倾听者的心灵。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