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以创新引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第92位、全省第4位、皖北首位——这是今年上半年阜阳在区域竞争中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成绩值得肯定,但比赛仍在继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面对区域发展的全新态势,阜阳如何始终保持澎湃的进取动能?答案只有一个:创新!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赢。高质量答好“创新之问”,既是阜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省委部署的坚定行动,也是阜阳彰显担当、勇当皖北全面振兴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市发展改革系统正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主动领题、专注破题、全力解题,奋力做到‘三个往前赶’,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推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奋力书写以创新引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阜阳答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飞说。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近日,得益于“星期六会商”机制的有力保障,总投资12.5亿元的康泰斯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环评正式获批,项目建设迈入新阶段。 2022年2月,阜阳在全省率先推行“星期六会商”机制,高效解决了企业在“人地钱、水电气、能评安评环评、创新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11+N”问题。仅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就累计召开“星期六会商”会议25次651场,会商研究1987个项目,解决问题2328个。 “星期六会商”机制,只是阜阳创新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近年来,阜阳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GDP总量位居全国第92位、全省第4位、皖北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技改投资增速等4项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工业投资增速等13项指标位居全省前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等21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能“新”方能“快”,创新已成为阜阳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工业是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回答好“创新之问”,工业答卷的创新质量至关重要。 如何巩固扩大战新产业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增效、焕新升级?对此,阜阳有思考,见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这得益于工业领域创新优化的打法。 新打法之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四大工程”和企业引育“四大行动”,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 今年,阜阳133个前三批省开工动员项目中,制造业项目81个、占比超六成。阜阳市2025年第二批重点项目中,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08个、总投资346.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1个、总投资205.4亿元,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 新打法还包括,“一链一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行动,培育一批工业精品和标志性产品,推动“阜阳制造”焕新升级为“阜阳智造”。 要回答好“创新之问”,还要站得更高、拉高标杆。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阜阳深知,要实现“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往前赶、各县市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的目标,必须高举创新旗帜。 如何把融入长三角这个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变成阜阳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阜阳深入研究省委“创新之问”,谋划新打法、新机制、新动能。 刘飞表示,为实现“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融入”,阜阳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更新理念,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推动8个县(市、区)与沪苏浙县区全面对接;二是焕新机制,搭建21个跨区域重大平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三是产业对接,紧盯沪苏浙产业外溢,已落地797个长三角项目,引入立讯精密等头部企业;四是民生共享,实现116个事项“跨省通办”,成立103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共享长三角发展红利。 区域竞争,纲举目张。 没有皖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省委高度重视皖北发展,在“创新之问”中,就皖北地区发展提出——如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助力皖北地区加快赶上全省发展步伐? 作为皖北龙头城市,阜阳将坚决扛起皖北发展的创新担当,勇当皖北全面振兴的排头兵。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千亿计划,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优化、未来产业培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坚持“南进、西扩、北拓、东优”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不动摇,推动交通物流、商贸文旅、产业科创、社会事业等城市整体能级全面提升;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四色一引领”为实施路径,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 …… 颍淮大地,创新发展正当时!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