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至次年4月,我市的藕塘边总会出现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从山东等地辗转而来,带着挖藕工具与对生活的期盼,在这里扎根10个月,用双手在淤泥中“刨”出生活的希望,成为当地莲藕产业里流动的“水下工匠”。36岁的陈力平就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 挖藕12年,9年在阜阳 9月18日上午9点,记者在临泉县陶老乡硕宇莲藕种植基地见到陈力平时,他已在齐腰深的藕塘里忙了4个多小时——隐在荷叶间的他几乎与藕塘融为一体,若没有人指引,很难发现。 陈力平身着墨绿色防水服、头戴斗笠,为接受采访特意从塘中央走到观赏桥边,还顺手关掉了手机里的听书软件。 “挖藕12年,有9年都在阜阳。”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斗笠边缘的皮筋下取出一个装着烟和打火机的透明小盒。 陈力平来自山东济宁。12年前,正是看到同乡靠挖藕挣了钱,他才踏入这一行。如今,除了农忙和春节,他几乎都守在阜阳的藕塘里。 “最初入行是为攒钱盖房,现在是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他坦言,家乡的藕塘零散,工作极不稳定,“干一天换一个地方,没活就没收入”;而阜阳莲藕种植规模大、周期长,一年10个月都有活干——这份稳定,成了他们背井离乡的最大动力。 和陈力平一起挖藕的,还有他的父亲、姑父和朋友陈伟志。这些挖藕人大多住在莲藕基地搭建的简易房里,吃着自己做的家常饭,还会根据季节调整作息:夏天天热,就凌晨4点多起床干活,干到上午10点;冬天天冷,便推迟到6点多开工。他们平均每天在水中待10个小时。 “多挖一点,就能多攒一些,孩子学费、家里开支才有着落。”陈力平说。 挖藕是个技术活 “挖藕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得靠技术吃饭。”陈力平指着塘中枯萎的荷叶,向记者拆解这门“水下手艺”的门道。 第一步“找藕”是关键,必须顺着荷茎往下摸,精准判断藕的生长走向——一旦摸偏,再费力气也挖不出完整的藕。他还分享了区分藕种的小技巧:茎秆始终泛绿的,是莲子落水长出的“杂藕”,外形偏长但味道更鲜;茎秆呈污黄色的则是“纯藕”,节多、个头饱满,口感更扎实。 除了辨藕种,陈力平对藕的生长也了如指掌:“藕生长两个月就可以挖。不过早摘的藕淀粉含量少,吃着脆;长的时间久些,淀粉含量高,口感面,适合做桂花蜜藕。” 找到藕后,要用高压水枪冲散淤泥,力度把控很关键:太大容易冲断藕节,太小又清不干净淤泥。等藕身微微露出,绝对不能用铁钩硬撬,只能用手顺着藕节轻轻拨开周围软泥——“一旦藕皮破损,售价会直接下跌。” 挖藕的节奏也有讲究,行内都遵循“先浅后深、先短后长”的规矩。表层的藕埋得浅,容易挖,适合新手练手;深层的藕不仅埋得深,个头还更大,有时一根藕能长到一米多,挖藕人得在水里蹲十几分钟才能完整挖出来,起身时常常腰腿发麻。 “但看着整根好藕被抱上岸,再累都值了。”陈力平笑着说。 最不喜欢夏天 “每天站在水里,会不会患上风湿?”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力平回应:“做好防护,其实也没什么影响。” 他介绍,下水前都会备好全套防护装备——护膝、护腰、手套一样都不能少,还会根据季节选衣服:夏天穿潜水衣,冬天穿防水服,但也不会穿太厚,“因为一直干活,动起来就不觉得冷了”。 即便有防护,挖藕的辛苦仍难避免:冬天塘水刺骨,哪怕下雪也要下水;而他最不喜欢的是夏天,塘底闷热,温度比岸上高好几度,待一会儿就浑身是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不过,辛苦终有回报。挖藕按斤计酬,每人每天平均能挖一千多斤,每斤五角,扣除日常开销,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靠着这笔收入,朋友陈伟志给家里盖了新房,陈力平也稳稳撑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