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与血糖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和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科学规范地监测血压与血糖,能及时发现异常波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前30分钟内避免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这些行为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静坐休息5分钟,让身体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再开始测量。 测量姿势也会影响结果准确性。推荐采用坐位测量,背靠椅背,双脚平放于地面,避免交叉双腿,否则会阻碍下肢血液循环,使血压测量值偏高。上臂应自然放置在与心脏同一水平位置,若手臂位置过低,测量值会偏高;位置过高则测量值会偏低。袖带的选择需匹配上臂围:成人常规袖带宽度应为13-15厘米,长度30-35厘米,袖带过窄会使读数偏高;袖带过宽则会偏低。佩戴时,袖带下缘应位于肘横纹上方2-3厘米处,松紧度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过松易导致读数偏高;过紧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流,造成测量值不准确。 测量频率需根据健康状况调整。健康人群建议每年测量1-2次血压;高血压高危人群(如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应每3-6个月测量一次;高血压患者在药物调整期间需每天测量,待血压稳定后可每周测量2-3天,每次测量应间隔1-2分钟后重复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需覆盖不同时段,才能全面反映人体糖代谢状况。空腹血糖是基础指标,指至少禁食8小时后(通常为清晨起床后、早餐前)测量的血糖值,此时段血糖能准确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测量前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餐后1小时血糖是重要补充指标,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1小时后测量。该时段血糖值能反映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血糖峰值水平,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尿病前期人群,可及时发现血糖的快速升高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餐后2小时血糖同样关键,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该时段血糖值能反映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以及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健康成年人应每半年至一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超重、久坐人群)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初期,需每天监测4-7次(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1小时、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至每周3次,重点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为了让血压、血糖的监测结果更准确,需要定期校准维护测量仪器,电子血压计每年至少校准1次;血糖仪定期用校准液校准。建议详细记录血压、血糖的测量时间、数值及身体状态(如熬夜、情绪、进食情况),形成连续档案,供医生参考,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据《大河健康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