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乐享鼠年#【网络中国节·春节】过年形式在变,喜庆和祝福不变

2020-1-23 09:01| 编辑: 刘黎 | 查看: 28297|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刘培军|来自: 颍州晚报

    
      编者按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为啥有这种感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老的风俗习惯逐渐被新的过年方式取代。打电话发微信拜年,上趟超市年货全搞定。
  
  其实,我们缺的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和新载体。过年过的是一种仪式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寻找新的仪式感,这也是一种年味儿。春节来临之际,晚报特推出特别报道,带您去寻找年味儿。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祭祖、拜年等。
  
  随着时代变化,有些习俗逐渐被淡化,有些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北城小学退休教师、阜阳文史学者周世忠向我们介绍了阜阳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祭灶:家家户户祭拜灶王爷
  
  祭灶是阜阳人最耳熟能详的过年习俗,本义是祭祀灶神灶王爷。祭灶仪式包括:在厨房的灶堂边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点燃香烛,摆上灶糖、蜜枣等贡品,两侧还要贴一副春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因为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一家的表现,给他吃灶糖和蜜枣,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这一家来年富贵平安。
  
  祭灶时,家里的男主人会对着灶王爷的神像磕头,祈求保佑,然后全家老幼一起享用灶糖、蜜枣并共进晚餐。
  
  “过去,贴灶王爷的神像、烧香、摆贡品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不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是后来这个规矩渐渐就消失了。”周世忠说,前些年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以示隆重。近年来由于禁燃烟花爆竹,这一环节被省去。
  
  贴春联:不同姓氏有不同联话
  
  “过去在阜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周世忠介绍,一是贴春联时必须全家在场,少一个人也不能贴,寓意不能将家人贴在门外。“那些在外务工、经商、做官、读书的,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年三十也必须赶在天黑前回家,为的就是让家里早点贴上春联。”
  
  对于欠债的人家,春联等于一道“护身符”。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看到后转身就走了。不论欠了多少债,也只能等出了正月再讨,不然就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者为了躲债,甚至腊月二十七八就贴春联了。
  
  春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比如张姓贴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程姓贴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宁姓贴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岳姓贴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如果头一年家中有老人去世,三年内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进高楼大厦的居民多了,但很多人仍然看重贴春联这一传统习俗。在春联内容上,除了传统联话,增加了很多歌颂新时代、祝福美好生活的内容。
  
  吃年夜饭怀抱的婴儿也有碗筷
  
  祭灶之后,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炸馓子、炸麻叶、炸丸子、炸鱼肉、蒸年馍。到了腊月二十八,剪头、洗澡、洗衣服,以求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这天,一些大户人家会在门口悬挂“堂名灯”。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用金字写着堂名,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王家的堂名灯是“三怀堂”,周家的堂名灯叫“友竹堂”,陈家的叫“颍州郡”,显示这一家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喜气洋洋地吃团圆饭,连怀抱的婴儿也有席位和杯筷。如有游子在外不能回家,父母也为其虚设一副碗筷。除了常规菜肴和饺子,年夜饭有三道菜必不可少,一是和菜,又名什锦菜;二是鱼,只摆样子不吃,表示年年有余;三是圆子,寓合家团圆之意。筷子要多于人数,象征来年添丁进口。
  
  吃罢年夜饭,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派发压岁钱,人人有份。然后一家人开始守岁,大家围着火炉叙旧话新,品尝茶水糕点,守岁到天明,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古老习俗至今还被很多人家遵守。
  
  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带着礼品走亲访友、互送祝福。周世忠说,以前通讯不发达,人们拜年时必须亲自前往才能表达诚意。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人们通过短信、微信以及视频送去新春问候,“虽然过年的形式变了,但过年的喜庆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链接
  
  记忆中最浓的年味
  
  阜城的哥孟彬: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最难忘的是杀年猪。在村里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锅,水烧开,七八个壮劳力一起把养肥的猪捆好、抬到木案上。杀猪者手起刀落,待猪咽了气,架到锅里洗烫之后再褪毛、剖腹、割肉。家家户户排队来买肉,说着笑着,场面喜庆热闹。
  
  太和县退休干部王献振:
  
  过去蜡烛很珍贵,只有过年才舍得用。除夕之夜,吃罢年夜饭,父母会点起蜡烛守岁。我们这些小孩子贪玩,喜欢放鞭炮、做游戏,但父亲总是叮嘱我们不许出屋子,利用守岁的灯光坐在屋内读书,“这么明亮的灯光不利用太可惜了。”
  
  百货大楼职工张杰:
  
  年关将至时,父亲总会带我到街上去买年画、春联。那个年代的年画大多是色彩鲜艳的花鸟图画,或者抱着红鲤鱼的胖娃娃。父亲喜欢买人家当场写的春联,因为它比印刷体有年味。他虽然不识字,但挑选春联十分认真,每拿出一幅字就让人念给他听。时至今日,我和父亲一样喜欢买现场书写的春联,因为那飘着墨香的红纸上透着浓浓的年味。 颍州晚报记者 刘培军
  
  鼠的民间传说生动有趣
  
  据《说文解字》:鼠,穴虫之总名也,象形字,头部像锐利的鼠牙,下象足、脊背、尾巴形。本义:老鼠。
  
  老鼠除耗子的别称外,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李太夫等。在辞书中,以“鼠”为偏旁的汉字有不少,有些可以找出动物分类学的依据,有些则属传说之物。
  
  有关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中,鼠居首位的传说生动有趣: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蹿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
  
  在这些传说中,鼠以不甚光彩的手段达到了目的,然而也有一些传说称老鼠全凭自家实力争得了生肖第一。如在纳西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藏族的传说中,鼠是在一次泅水比赛中争得了冠军而居生肖之首的;在福建晋江的一则民间故事中,鼠助取经人唐僧在如来佛的书库中找到“甲子经”并偷了出来,唐僧便以生肖之首为回报,奖励了鼠。
  
  所有这些传说尽管全属想象,却也显示了人民的智慧。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