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你咋恁作假呢

2025-8-1 09:09|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352|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来自: 阜阳日报

   “你咋恁作假呢”,这句话是阜阳方言,意思是“你咋这么客气”。

  我家在阜阳,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有点紧巴。但阜阳人穷却穷得大方,格外好客。

  当年在农村,一有城里的客人上门,厨房里的女人就开始犯愁了:拿什么做给客人吃呢?

  没办法也得想办法。女人先叫自家孩子到集上打点酱油,再买点豆腐回来;接着又提着小竹篮,东家借二斤好面,西家借几个鸡蛋,又从自家地里薅几颗乌白菜、拔几棵大葱。男人见没有荤腥,就毫不犹豫把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女人嘴角撇了撇,想说啥又咽了回去。

  女人做好了饭,男人摆好一晃就吱吱呀呀响的小方桌,又摆放几把高低不一的小板凳。接着,男人从墙角咸菜坛子里掏几把咸蒜瓣放进粗瓷碗,女人像变戏法似的从厨房端来一碟子乌白菜炒豆腐、一碟子葱花炒鸡蛋、一盆炖老母鸡汤,放在了小方桌上。随后,男人从里屋拿出大半瓶老白干来,算是有酒有菜了。

  过去阜阳有个老规矩,尤其在农村,家里来客了,吃饭时得有人陪客,阜阳人把这叫“坐桌子”。当然,能坐桌子的只有男人和老人,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的。其实,这个老规矩说到底是为了掩饰饭菜不足。这可急坏了那些小孩,虽然被大人喝令站到一边,双眼却使劲儿往桌上瞅。这时,客人就不忍心吃下去了,往往吃完一碗饭后,便放下筷子对主人说:“我吃饱了,你们慢点吃!”事实上,他根本没饱,却偏说自己饱了,这就是阜阳人所说的“作假”。

  由此,你或许已经明白了,阜阳人所说的“作假”,其实从来不是虚情假意:是明明家里只剩半袋红薯面,却要挨家挨户借好面待客的体面;是自己啃着杂面馍,却把好面馍让给客人吃的热忱;是哪怕碗盘缺了口,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像办宴席一样的郑重。那些借来的好面、鸡蛋,那些反复推让的饭菜,都是阜阳人刻在骨子里的礼仪。因为在并不宽裕的日子里,把最好的拿出来,给足对方面子,是比温饱更重要的体面。

  偶尔,农村的亲戚也会带着小孩到城里走亲戚,也一样“作假”。但城里毕竟是城里,日子虽不算富裕,生活条件总归比农村要好些。既然来客了,那就到街口饭店炒个肉丝,算是有个“硬菜”;家里再弄三样素菜,打一个鸡蛋汤,正好凑够四菜一汤。

  落座之后,农村来的客人拘谨地把腰挺得笔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一双筷子规规矩矩地摆在碗边。吃饭的时候,主人往他碗里叨菜(意为“夹菜”),他就欠着身子:“别叨了,够了够了。”主人笑着说:“别作假呀,想吃啥就叨啥,可别作假啊。”他身边的孩子眼尖,早盯上了那盘炒肉丝,小手刚要去抓筷子,被他用眼神一瞪,小手“唰”地缩了回去,放在背后绞着。按阜阳的老规矩,得等桌上的老人动了第一筷子,晚辈才能拿起筷子叨菜。

  一碗面条下肚,一般情况下客人都会说:“我吃饱了。”按照阜阳老规矩的说法,做客时无论是否吃饱,一般都不会再吃“回头碗”,不能给人留下贪吃印象。这时,主人也会说:“你咋恁作假呢,一碗哪能吃饱,再盛一碗!”客人连忙站起来,把碗拿起来藏在背后,另一只手摆得像风吹荷叶似的说:“不作假,不作假,我是真吃饱了。”

  光阴似箭,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阜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了。谁家再来客人,厨房里再也不用东拼西凑,冰箱里塞满了肉蛋蔬菜,桌上的菜荤素搭配、花样繁多。若是客人还“作假”,主妇会把筷子往桌上一拍,佯作生气:“以前你作假,是因为我们家穷,拿不出像样的东西;现在你再作假,就是看不起人了。别说吃一顿饭,就算在我们家过上一年半载,也吃不垮!”

  话是这么说,可那“作假”的习惯,早像老树根一样在阜阳人的心里扎了根。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席间推让着,说着“吃饱了”,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那是穷日子里熬出来的暖,是日子好了也舍不得丢的情分。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收获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