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全市各地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纷纷复工复产,颍东区冉庙乡赵集村扶贫基地也不例外。然而,记者日前在该基地看到,生产厂房内并没有以往那么热闹,十多名工人戴着口罩,分散着坐在各处,一双手上下翻飞忙着编织的活儿。 “ 复工一个多月来,天天都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工人虽然不多,但是基地带动贫困户就业的能力却没有减弱。”入驻赵集村扶贫基地的阜阳华奥美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兆华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他们直到2 月28 日才开始复工。复工后,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工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好防护。为此,在基地就业的一些村民、贫困户选择将原材料运回家,做成成品后再送回去。 脱贫户董继学和老伴李福英就在基地务工。记者采访时,老两口刚把在家编好的座椅靠背送到公司仓库,然后将需要用到的编织材料装上三轮车,准备拉回家。“ 前天带回家大概有60 个,我们俩很快就编完了,差不多能挣200 多块钱。”李福英告诉记者,因老伴的身体不太好,不能外出打工,两人都到村扶贫基地找点活干,“ 按件计费,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三四千块钱。” 跟着老两口边走边聊,记者来到董继学家中。一进门就看到地上铺了一大张毯子,编织剩下的残料散落在上面,两只小凳子摆放在毯子的两个角落处。董继学卸下编织的物料就坐下来干活,他负责打孔,李福英负责编织,简单的流水线上,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座椅靠背很快就完成了。“ 一次就拿60 个的量,一般两天左右就能干完,有时家里有事就不干了,很灵活。”董继学说。 “ 疫情期间,我们根据工人意愿,采取‘ 居家式’作坊的方式组织生产,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就让大家带回家做。针对新员工,我们还安排熟练工为其提供制作流程和工艺技术方面的指导,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有保障。”董兆华说,通过这种方式把生产车间搬进农家,既能有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又确保了企业订单稳定,还保障了贫困户收入不减。 据悉,阜阳华奥美工贸冉庙乡赵集村扶贫基地生产车间主要生产编织座椅等户外家居,已累计带动周边130 人就业,其中贫困户有40 多人。 车间实行按件计酬,工人月收入普遍在1000-1500 元。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