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补齐脱贫短板,共赴“幸福约定”

2020-6-5 08:52|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007| 评论: 0|原作者: 朱波|来自: 颍州晚报

      今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强调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必须看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任务仍然艰巨。如目前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尤其尚未脱贫的贫困县,大部分都属于深度贫困县,这些地区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差,且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脱贫难度较大。
  
  究其主要难点,还在于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确保深度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任务的完成,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短板; 同时还有一个就是基础设施的短板,深度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如医疗卫生、义务教育、育幼养老等; 再一个就是贫困地区尚未完全形成给农民带来可持续收入的产业,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未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可持续提供收入的产业,这三个短板不可或缺都要及时补上。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脱贫攻坚之路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公里,现在剩下最紧要、最难走的一公里,我们不仅要走完,更要走得稳当,要彻底解决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加快补齐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可持续收入的产业等短板,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身处一线的扶贫干部,首先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打赢的必胜信念;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的要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实实走完“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其次要切实转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彻底改变部分贫困群众的“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应当”之观念,彻底改变“吃喝拉撒靠政府”的不良风气,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扶治结合起来,不仅让扶贫产业活起来,还要让扶贫产业更具生命力,唯此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发展能力。
  
  再次要彻底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耍嘴皮子、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真正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扶到根上、扶到点上,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向党和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