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一口热乎的家常菜,却苦于买菜下厨耗时,点外卖又难寻“家的味道”?如今在阜阳,上门做菜服务正悄然兴起,“90后”宝妈崔方方就是这场“家门口烟火气”的践行者。她从经营了十年的服装生意转行,化身“上门厨娘”,不仅破解了“带娃与赚钱两难”的困境,更用新鲜的食材、细致的服务,将热乎的家常菜端上越来越多阜阳人的餐桌。 厨娘日常:清晨忙到日暮 10月9日中午12时,刚完成颍东区岳家湖小区一业主的上门做菜订单,崔方方来不及歇脚,便匆匆赶回家——给两个孩子做好午饭、洗刷完毕后,她拎起菜篮直奔好邻里生活中心(城南中清店),为晚上的订单采购食材。 “阿姨,昨天订的两根排骨,麻烦您称一下!”刚到肉摊,她熟稔地与老板打招呼,转头向记者解释:“新鲜排骨下午就买不到了,必须提前预订。” 来到经常光顾的蔬菜摊,老板娘一见她就热情招呼:“方方来啦!今天也要打小票吧?”崔方方边回答边挑菜,西红柿选饱满带沙的,小青菜要鲜脆无黄叶的,最后她指着一堆带泥的胡萝卜说:“别看它外表脏,口感很脆,清洗好就行了!”她坦言,接单后可以为顾客免费代买食材,费用由顾客实报实销,为了让菜品味道更好,她一直坚守食材新鲜、实惠的原则。 晚餐订单有海鲜,她又辗转至二楼海鲜区,挑了12只生蚝、2斤花甲和1只波士顿龙虾。“因为过节,海鲜价格涨了,波士顿龙虾之前每斤138元,现在198元,这得跟顾客先说清楚。”她怕价格变动超出顾客的预算。 经顾客同意后,记者跟随崔方方于下午4时30分来到顾客家。“顾客7点半开饭,我提前3小时到,能做出十菜一汤。”一进厨房,她迅速进入状态:烧水间隙清洗排骨和土鸡,焯水后同时开两个灶煸炒,再转砂锅慢炖;“费时间的菜先炖着,然后择洗青菜,不耽误事。”她笑着说:“素菜和波龙要留到最后,波龙讲究新鲜,等开餐再做,出锅就上桌,保证口感鲜美;素菜炒得快,最后做也不耽误。” 两个多小时后,十菜一汤陆续上桌,顾客王女士忍不住称赞:“方方做事麻利,烧菜好吃,必须好评!” 转行背后:从“两难困境”到“意外转机” 谁能想到,如今熟练掌勺的崔方方,曾在颍州区三十里铺镇经营了十年服装店。结婚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她关闭了服装店,成了一名全职宝妈。“我也想外出工作挣钱补贴家用,可两个孩子没人带。”崔方方和大多数宝妈一样,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一次家常聚餐中。“妹妹是瑜伽教练,有一次,她邀请几位朋友来家吃饭,我在家给她们烧了一桌菜,大家品尝后都夸‘手艺能开私房菜馆’。”崔方方起初只当是大家恭维——她的手艺是小时候照顾弟弟妹妹练的,“都是家常做法,上不了台面”。直到一周后,这群年轻人又带着食材上门请她做菜,一致说“吃过你做的菜,忘不了了,还想再吃”。看着大家真诚的模样,崔方方才认真琢磨:自己爱做饭,逢年过节都是家里的掌勺人,两三个小时能做一桌菜。“发挥自己的强项,或许能行!”也巧,没多久,她偶然刷到外地“上门做菜”的模式,发现阜阳仍是空白。于是,今年8月17日,她注册抖音号“阜阳上门做菜 小崔(九零到家)”,发布了第一条上门做菜的视频,很快迎来第一单。 “下单的是个‘00后’,她订了六菜一汤。”崔方方回忆,第一次上门时,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好在小姑娘很热情,一口一个“姐”地叫着,慢慢缓解了她的尴尬。当天账单还没发过去,对方就发来消息:“太好吃了!明天还订你的菜!”更意外的是,她买菜做饭的视频播放量达6万多,“流量给我增加了信心。 口碑渐起: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同行” 如今,崔方方的抖音号不到两个月涨粉982人,工作微信好友从0加到354个,大多是回头客。顾客以“90后”“00后”为主,订单多是聚会宴或生日宴,偶尔也有长辈的订单——10月6日,一位60多岁的顾客接闺女回娘家,特意请她做了四菜一汤,“奶奶家的碟子特别精致,一看就是会生活的人。” 为精准满足顾客需求,她总结出不同客群的口味偏好:有小孩的家庭,可乐鸡翅、茄汁大虾是“爆款”;年轻人聚会偏爱辣味菜和海鲜;有老人的饭局,白菜豆腐、萝卜汤这类清淡菜最受青睐。每次接单前,她都会提前发菜单、确认口味、核对调料,甚至询问“是否有砂锅、蒸鱼盘”,确保食材和工具到位。 随着订单增多,崔方方不再“单打独斗”,陆续招募了两名宝妈和两名厨师。“一般情况下,一天之内,如果第一单顾客11点下班,第二家12点开饭,我会与第一家商量,10点半将饭菜做好放进微波炉,顾客下班回家叮一下就能吃。我再赶去第二家,上午就能接两单。”她介绍,下午2点采购晚上的食材,按约定提前2至3小时上门,7:30前能完成第三单。 国庆8天假期里,她除了国庆节和中秋节两晚陪孩子,其余时间一直在忙碌,共接20多单,其中自己做了10单。“虽然很忙碌,但我知道现在干什么都不容易,这些订单收入都是辛苦钱。”她透露,服务定价实在是竞争优势:四菜两汤加工费68元,十菜一汤家宴198元(节假日上浮);红烧肉、蒜蓉蒸波龙等硬菜每道加收28至48元;城区5公里以外上门费10元。 谈及家人,崔方方语气里藏着愧疚:“老公跑运输,一个月回来两次,没人帮忙带娃时,只能带着孩子去顾客家,一路上叮嘱孩子别碰顾客家的东西,到了给孩子点零食和玩具让他自己玩。”但看着微信里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听着“比外卖香”的称赞,她又充满干劲:“一手扛生活,一手顾家庭,确实难两全,但好好努力,日子总会越来越有奔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