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宫光前:中药材配出增收良方

2020-9-2 09:35| 编辑: 戴斐 | 查看: 1596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潘金铭 实习生 姜一凡 通讯员 史浩然 张兴俊|来自: 阜阳日报

  站在太和县宫集镇宫大村村口,放眼望去,成片种植的蔓荆子、桔梗、北沙参等中药材最是引人注目。
  
  4年前,这里种植的多是小麦和大豆。如今,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和遍地的中药材一样茁壮生长,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当地致富带头人——宫光前。
  
  说起宫光前,当地农户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药材痴”。从1988年接触板蓝根并尝试种植后,他便深知种植中药材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作物。但他也明白,想种好中药材,获得好收益,必须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市场预判能力。
  
  与中药材结缘后,宫光前便订阅各类杂志和报刊,学习中药材种植和销售方面的知识。2000年,他在太和县麦豆原种场承包土地200亩,创办太和县高效农业开发研究所,开始有计划地对药材生产和药材市场进行系统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宫光前完成了药材市场预测和药材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整套药市行情的科学预测理论和药材生产理论,并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2009年,宫光前在朋友帮助下,于亳州市注册成立了光前中药材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中药材种植和销售,并拓展了技术推广等业务,年收益很快突破百万元。
  
  因在中药材技术推广和种植领域学术成就显著、实践经验丰富,宫光前被中国中药协会信息中心“中药材天地网”聘为智库专家成员,被“安徽农网”“中国化工网”聘为咨询专家。
  
  2016年,得知家乡正在打造“医药高地、诗画太和”,宫光前毅然回到宫集镇,在宫大村流转土地1000亩,注册成立凌云家庭农场,种植蔓荆子、桔梗、薄荷、板蓝根、丹参等十几种中药材。
  
  目前,凌云家庭农场固定用工十几人,大多是贫困户。到了收获季,每天的用工量超百人,日工资从四五十元到百元不等。
  
  安顿好长期卧床的老伴后,宫大村贫困户张翠真来到距家200多米的桔梗种植基地,和工友们一起除草。“我在这干好几年了,忙时月收入1000多块钱,再加上3亩地的租金,年收入过万。”张翠真说。
  
  除了带动乡亲就业,宫光前还向大家传授种植技术,已带动十几户村民通过中药材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宫杰从2016年开始跟着学习技术,并流转500亩地种植中药材。“他是专家,他种啥我就种啥,他还帮助销售。”宫杰说,正常年份,一年能赚几十万元。
  
  眼下,宫集镇正在建设占地2万亩的“太和县绿色中药材健康产业示范区”,计划在3-5年内将示范区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目前,该示范区已被市农委评为“阜阳市绿色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宫光前担任技术顾问一职,负责种植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推广等。
  
  “大健康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道路是广阔的。希望和家乡的父老兄弟一起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宫光前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