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立冬,35岁的董犇静静地躺在安医大二附院的病床上。虽然没能和家人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他的心中却涌动着别样的温暖。历经9年等待,这位来自临泉县高塘乡的小伙子终于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素不相识的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董犇 董犇曾在医院工作,对献血救人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自2011年起,他便坚持无偿献血,迄今已献血14次,累计献血量达5600余毫升。2016年,在一次无偿献血中,董犇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为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当即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8月,董犇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仍愿意捐献救人。 “当然愿意!”董犇毫不犹豫地答应。他查阅资料后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这些年来他因事业发展,参与了一些应酬,身体是否还符合要求?董犇有些担心。为了顺利捐献,他决定戒烟戒酒、加强锻炼,将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 此后三个月,董犇通过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傍晚,他都会沿着附近的河坝完成5公里长跑;遇到恶劣天气,就转战居住小区的楼道——32层的高楼上下往返4次,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室内训练”。10月,董犇前往医院体检,各项指标均达到捐献标准。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家人因听到一些不实传言,坚决反对他捐献。 为打消家人的顾虑,董犇搜集了大量权威报道和科普资料,耐心向他们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危害,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也许全中国只有我能救他;不管对方是孩子还是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我挽救的都是一条生命、一个完整的家庭。”在他反复沟通下,家人终于理解了这份善举的意义,转而全力支持他的决定。 11月2日,在临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董犇抵达安医大二附院。经过5天的前期准备,他在立冬清晨走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近4个小时的采集后,280余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采集完成,并在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董犇也因此成为全省第821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