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虽然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已悄然摆上了各个超市和卖场。 在流心奶黄月饼、榴莲冰皮月饼等新口味成为“网红”的同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传统月饼仍不乏拥趸。一边是全自动的月饼机高效生产,一边是手工搓揉包压日产百公斤,传统手工月饼受顾客青睐的背后,是手艺人的匠心传承。 一波三折“裕昌祥” “从曾祖父那一代开始,这个手艺到我这已经是第四代了。”裕昌祥掌柜庞军说,他爷爷叫庞裕祥,1920年前后辗转来到阜阳。在阜阳老北关租了店面,爷爷把自己名字“裕祥”拆开,中间加了一个“昌”字,叫“裕昌祥”。 “跟我家裕昌祥同时期的比较有名的果店还有两家,一个叫南庆昌、一个叫北庆昌。”庞军说,这两家店掌柜都姓张,与他家是同乡,都是从山西过来的,制作的产品也大同小异。建国后公私合营,南庆昌和裕昌祥组合成立冠颍食品厂。 庞军说,公私合营后,他爷爷一直在冠颍食品厂上班,裕昌祥大约有30年没有营业。直到1983年,以母亲李玉玲的名义,申请了工商执照,重新开始制作果品糕点。“开始是推着车子卖,产品深受顾客欢迎,后来又有了固定的店铺。” 2014年7月,庞军的父亲庞广义病逝。之后因店面拆迁、庞军生病等一系列原因,裕昌祥两年没有做月饼。 2016年,庞军拖着病体,在北关租了一间小门面,坚持着做了一季月饼。阔别两年的“裕昌祥”传统月饼再次香飘阜城。 2017年,还是因为庞军身体和店面的原因,加之庞军的老母亲需要照料,没办法继续做月饼。 2018年,庞军重整旗鼓,再次生产。新老顾客再次品尝到裕昌祥月饼。至今年秋,裕昌祥连续生产了3年。 至此,老阜阳的南庆昌、北庆昌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裕昌祥还在坚守传承,成为阜阳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 制作一块月饼需要30多道工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家做月饼,从4月20日就开始了,到做完正好半年的时间。”庞军说,从樱桃下来那一天,他们就要做樱桃干,一锅樱桃干大概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还需要有好天气配合。 枣泥、豆沙熬制同样费时费力。以熬制豆沙馅为例,先要采购上好的绿豆,清理杂质、浸泡、煮熟、去皮、熬制等。一大锅豆沙,要用木铲不停地翻两个小时,稍微翻慢一点,就会焦糊,一锅豆沙就全废了。 豆沙在锅里翻滚,会把豆沙溅到墙上、房顶。庞军要全副武装,把全身裹个严实,只露两个眼睛,不然会被滚烫的豆沙烫伤。因此,熬制馅料,不但要技术过硬,还要有力气。 “还有熬油、蒸面、熬糖水,准备核桃仁、桂圆、青梅曲饼、桂花、糖玫瑰等,工序非常繁琐。因此我们的产量一直上不去,虽然今年增加了产量,也只有8000斤左右。”庞军说,虽然繁琐,但还是想坚持老手艺,采用传统的技艺,制作出那种老味道。 纯手工制作月饼有30多道工序,很消耗体力。因此,多年来在裕昌祥当过学徒的人不少,但大多都没有坚持下来。 前两年,庞军新收了两个“90后”学徒。在庞军的示范指点下,两个之前从未揉过面的小伙子,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实践,已渐渐掌握了月饼制作的基本要领。 庞军的儿子庞旭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每逢周末就到店里帮忙,干活很卖力。庞军希望儿子能学好祖上传下来的手艺,等有了固定的门面,就换一个大烤炉,扩大生产规模,把裕昌祥传承发展好。 有坚守也有创新 中国烹饪大师王良才和裕昌祥老掌柜庞广义是好友,对裕昌祥月饼的用料、口味十分了解。为保证裕昌祥月饼的口味,裕昌祥每年开炉做月饼,每种口味的月饼都先送一些给王良才品尝,指出不足,以便及时改进。 王良才对裕昌祥月饼的评价是“甜而不腻,皮薄酥脆”,不像有的月饼,吃时不觉得甜,吃过却甜得腻人。王良才希望庞军坚持做真材实料纯手工的裕昌祥传统月饼,把百年老店传承发展好。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跟我说过,你就坚持做纯手工月饼,要把这个牌子保护好,传承下去。”庞军说。 因为疫情,经济发展受影响,庞军担心今年的月饼不好销售。从目前的情况看,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家的月饼早已预订一空。市民王女士说:“我是裕昌祥的忠实粉丝,只要他们开炉制作月饼,我就会买点,喜欢那种味道。” 位于阜城颍河西路的尤记老北关月饼店(原老北关烘培坊),也是一家主打传统手工制作的月饼店,至今已30多年。多年来,老板尤桂平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制作月饼。全香油和面、手工调馅、人工包制、木质模具压刻,每一块月饼都工序严格,食材配比精确过秤,做出地道的老阜阳味儿。 与裕昌祥不同的是,尤桂平在主打传统月饼的同时,为了适应顾客口味,不断创新摸索,在原来的老五仁馅料上,还为不爱吃糖、不能吃糖的人群推出了无糖月饼,将冰糖换成了木糖醇,受到顾客欢迎,前来购买月饼的顾客不断。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