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抗美援朝70周年】于永胜:在敌机轰炸下收发电报

2020-10-23 09:3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881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刘培军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于永胜,家住阜城新建社区的原阜阳县公路局家属院,今年已经90岁。1952年,他和三名同学一起,作为通信兵进入朝鲜战场,负责收发电报,为志愿军部队作战提供信息参考。在报务员岗位上,他坚守了两年多,于1954年春天复员,回到家乡。
  
  “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上机收报发报,把信息及时传达给部队领导,为作战提供参考。”于永胜介绍,大家紧密团结,坚守岗位,光荣完成了各类信息的收发工作。
  
  昨日,于永胜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
  
  从知识青年到前线报务员
  
  于永胜出生在蒙城,1950年考取皖北干部学校。同年,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后,我立刻响应,积极报名。”于永胜说,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通讯学校,期间经过学习、实习,于1952年毕业。
  
  当年夏天,于永胜和三名同学一起,随部队赴朝作战。他们先到沈阳,又乘火车到安东市(现为丹东)鸭绿江边,对面就是朝鲜的新义州。江面宽约一公里,江上原有的一座大铁桥已被敌机炸坏,在南侧又修了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
  
  带队领导告诉他们:敌机经常飞来侦察、轰炸,只有等到天黑,汽车才能过江上路。就这样,他们趁天黑乘坐军车驶过鸭绿江,路上大家情绪高昂,齐声唱起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
  
  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时听到枪声,并有侦察的敌机飞过,此时车辆就会熄火、关灯,躲避敌机骚扰。一路上反复停车多次,到达营地时已是下半夜了。
  
  第二天,部队给电台开会,除了四位新战士,还有几位老报务员和手摇马达班的同志。台长要求新战士先跟班上机,熟悉业务。三个月后,于永胜等四名新战士都转为正式报务员,可以单独上机对外联络,收报发报。
  
  冒着敌机的轰炸完成任务
  
  电台指挥部虽然不在战斗一线,但同样面临危险。因为有电波发出,敌机来了会侦察到,知道这里有电台,经常会在电台上空投下许多像锡皮纸一样的小长条纸片来干扰电波。
  
  “最危险的是,敌机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定位电台的位置。”于永胜说,敌机发现电台后,会在上空划一个白色的圈圈,引来多架轰炸机对圈内目标进行狂轰乱炸。其中有几次特别危险,电台差点被炸中,报务员和马达员都受到很大威胁。
  
  但无论再危险,于永胜和战士们都坚守岗位,上机收报、发报,保证与其他电台的联络畅通。
  
  帮朝鲜老乡干活、挑水
  建立深情厚谊
  
  于永胜回忆,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最开心的事是阅读后方群众寄来的慰问信。每次在轰隆隆的炮声中,拆开一封封写有“寄给最可爱的人”的信件,对于永胜和战友来说都是莫大的欣喜,“每封信,大家总是看了又看,再一封封叠好收起来。”
  
  不值班的时候,战士们会到朝鲜老乡中间,帮他们干活、挑水,还把祖国人民寄来的饼干和四川榨菜送给他们吃。
  
  “朝鲜的阿妈尼(母亲)会把腌制的酸辣白菜和从树上摘的苹果送给我们吃,阿巴即(父亲)最喜欢喝中国的高粱大曲酒。”于永胜回忆,阿巴即喝了高粱酒后会唱起阿里郎的歌曲,并邀请志愿军战士同他们一起跳舞、联欢,充分体现了中朝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4年春季,于永胜等战士参加完欢送大会后,乘火车回到了祖国。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